工标网 回首页
标准分类  最新标准New!  标准公告 标准动态  标准论坛
 高级查询
帮助 | 登录 | 注册
查标准上工标网 免费查询标准最新替代作废信息
 您的位置:工标网 >> 标准动态 >> 标准新闻 >> 新闻内容

我国第一部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诞生记
访“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研制”课题领导小组组长、新华社副社长鲁炜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06-02-11       评论: 0

    2005年11月7日,新华社牵头承担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研制”(以下简称《标准》),通过了科技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的验收,标志我国新闻行业第一部国家标准诞生。

    标准研制课题项目是由新华社牵头,中央主要新闻单位联合攻关自主完成的。自2003年11月标准课题获科技部批准立项,到2005年11月课题成功通过专家审批验收,标准的研制一直备受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日前,记者专程访问了《标准》课题领导小组组长、新华社副社长鲁炜。

    记者:您作为我国第一部国家级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的领导小组组长,怎么看标准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鲁炜:标准和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商品的交换,就有了标准;标准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没有标准,人类社会就没有秩序,也不会进步。

    历史证明,标准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所谓的“书同文,车同轨”,是我国古代比较早的国家标准。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社会进步的产物。

    随着信息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标准越来越重要,标准化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从我国国家标准委发布的“中国标准化大事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诞生后,中央政府就成立了标准规格处,负责各种标准的制定。截至今日,我国已制定国家标准2万多项。

    标准还是有关各方共同探索和协调的结果。新闻行业同样需要标准,而且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将我国新闻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记者:您认为研制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

    鲁炜:制定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是我们几代新闻工作者的期盼。它不仅是提高我国新闻信息产品竞争力的需要,是各新闻单位事业发展的共同需要,而且也是保障国家新闻信息安全的需要。从世界角度看,标准的使用还有利于让全世界更多地听到中国及世界华人声音。使用这个标准,有利于整合全球中文新闻信息资源,让全球华人在一个技术平台上共向全世界的中文新闻信息,有利于打破西方新闻舆论垄断、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这不仅是中国新闻史上,也是全球华文媒体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长期以来,我们中国也好,世界其他华人地区也好,由于标准的不同,出现无数个“信息孤岛”现象,造成了中文新闻信息共享和资源利用的种种困难,这也是数字化重复建设及信息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中文作为世界上主要的文字之一,没有统一的新闻信息技术标准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没有统一的标准就不能资源共享,无法实现中文新闻信息的全球化。世界的发展需要中文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来提高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研制标准之初,我们就确立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和定位,不仅要把它做成国家标准,而且要做成高水平的国际标准。这个标准将从源头上提高我国新闻科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国家新闻科技产业提供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技术平台,还将有力推动多媒体新闻在中国乃至全球华语地区新闻行业的应用,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

    记者:《标准》目前已通过国家标准委的审查验收,您认为研究成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鲁炜:研制标准是过程,使用标准,发挥作用,特别是为新闻事业服务才是目的。目前,我们迫切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个共同的标准,一个大家认可的标准,一个对大家都有益而不是单对哪一方、哪一家有益的标准。我们曾用过五个字——“谁用谁得益”来说明其原则,让标准的使用者能真正从中受益,这是维持标准生命力的基石。不仅如此,我们研制出来的这个标准仅让中国人使用还不够,还要让全世界的华人,甚至让所有使用中文的人使用使用这个中文标准。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使标准能够在更大范围、为更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标准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就是按照这个出发点和目标要求深入思考、大胆尝试,反复研究论证,不断修改完善。目前我们的标准顺利通过专家验收,初步证明了我们前面所做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然而,要让标准在中华大地落地开花,在世界各个角落生根发芽,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

    记者:“得益”的前提是“使用”。但是,我国新闻行业长期以来一直缺乏统一的置标语言和内容分类标准。在您看来,如何才能使标准为各媒体接受并真正使用起来呢?

    鲁炜:是的,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国内许多媒体根据各自的需要,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可谓“百花齐放”。内容可以“百花齐放”,但标准应该统一,否则数据难以交换共享,资源浪费严重。

    1984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新华社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今天,我们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是提升国力的重要资源。要让信息资源为四化建设服务,必须打破“信息孤岛”状态,使一家一户的信息资源汇合成全社会信息资源的汪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资源整合”,而整合的“黏合剂”就是我们的标准。由于各媒体在新闻信息资源的收集和使用上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少单位有了自己的标准,要让大家使用同一标准,关键是要解决好标准的包容性问题,实质上是要解决好个性与共性的统一问题。

    我很赞同工程院院士李幼平在标准验收会上说的一个观点。他说中国哲学讲究“和谐”,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标准是个妥协的产物。我认为,我们在研制这个标准时,是本着这个“和而不同”有容乃大的精神的。当然,“和而不同”,首先要“和”,不“和”就不可能有标准规范。

    标准不同于法规,唯有制定合理,方能为各方接受,进而推广。因此,它需要有一个兼容度,尤其是为了全世界使用中文的人都能使用我们的标准,那么它就需要具有最大的包容性,要考虑中国大陆媒体的实际,还要把香港、台湾、澳门地区,以及全世界中文媒体的情况都考虑进去。

    我们课题组在标准制定过程中,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有效发挥参与单位的特点,组织联合攻关。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方式广泛征求媒体、政府部门、学术机构等各方面的意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吸收国内优秀成果,所有的努力都为了一个目标,就是一定要使这个标准成为中文新闻信息全行业的从业人员都乐于接受、并且容易接受的标准。

    记者:《标准》顺利通过专家验收,标志着研制工作将告一段落,您对下一步的工作有何打算和安排?

    鲁炜:标准通过了验收,绝不等于工作的结束,推广、使用、管理、完善等一系列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我们研制标准,归根到底是为了应用,离开了应用,标准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这个标准能不能用,好不好用,用得怎么样,还要作哪些改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千里之行”我们才走出第一步。

    作为标准研制项目的牵头单位,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一方面,我们要抓宣传推广,比如,世界标准日(每年的10月14日)也应该是我们这个标准的推广日。对于如何推动标准的广泛使用,如何搞好服务,如何维护和完善标准,这些将写入我们下一步的工作规划。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技术局,还有新闻技联都要发挥作用,不能搞完了研究人就散了。另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标准的理论研究,发动使用标准、参与标准研制以及关注标准研究的人帮助我们进一步深化新闻标准的理论探索。我们研究标准的人可以写一些通俗易懂的推介材料,这既是对标准的宣传,也有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

    记者:为了确保《标准》的顺利研制,新华社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明确了研制的重点和方向。请您就此简要介绍一下情况。

    鲁炜:“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是科技部2003年11月确定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包括“中文新闻信息置标语言”和“中文新闻信息分类与代码”两个分标准。科技部经过认真审查评估,确定该项目由新华社牵头,联合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清华大学、北大方正等单位共同研制。

    新华社接到这一任务,深感责任重大。新华社社长田聪明在立项时会见了各媒体单位选派的研究人员和国家标准委的领导与评审专家,对标准的研制提出了要求。为了完成好这一国家技术标准的制定,成立了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参加的标准研制课题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课题组,新华社技术局局长谢胜和担任工作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国家信息技术和软件基础规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顾钧、科技部研究员孟繁森担任评审专家,中国新技联理事长、技术专家孙宝传为课题总顾问。孙宝传同志是新华社的老领导,是中国新闻技术界有影响的老前辈,为了这个标准他费了很大的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多单位都派出了自己的技术专家,参与标准的制定工作。标准制定工作按计划和要求完成了标准草案和国标申报材料。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领导小组强调标准研制要注意的三个问题:第一是不要使标准只成为一家的标准,要成为全国媒体都能认可的标准;第二是要使标准也能为海外中文媒体认可,努力成为国际性标准;第三是要让所有媒体用了这个标准就能得益,促使大家主动选择它、使用它。

    记者:《标准》由新华社牵头,是出于什么考虑?

    鲁炜:为什么要新华社牵头并负责总体筹划?主要有三点原因:

    其一,新华社与其他媒体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决定了新华社有责任牵头研制这项课题。全国所有的新闻媒体,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等新型媒体,都是新华社的用户。为用户服务是新华社履行职责的重要方面。因此,由新华社牵头,便于统筹、协调、沟通,便于标准研制任务的顺利完成。

    其二,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世界性通讯社,牵头研制标准有利于标准的推广。新华社在帮助各家媒体发展的同时谋求共同发展,因此,新华社牵头制定标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国媒体乃至全世界华文媒体共同的意志。

    第三,国家将标准的研制任务交由新华社牵头,还考虑到新华社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如信息资源优势、技术力量优势,更主要的是新华社和各媒体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所有的新闻媒体都接收、使用新华社的新闻信息产品。因此,把这一课题交给新华社负责牵头,无疑是合适的。充分发挥新华社的优势,实现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记者:您对组织协调各有关单位参与研制标准有何感受?

    鲁炜:标准课题虽然由新华社牵头,但标准的研制、推广和使用必须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作用。比如,在研制过程中,发挥专家的作用,请不同领域的权威专家担当我们的顾问;吸收国内多家主流媒体参加,共同攻关,同时充分听取了海外众多华文媒体的意见,力求使标准能够充分体现各媒体的共同意志和利益。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标准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和合理性,便于今后的推广使用。

    推广这个标准、使用这个标准,是所有华文媒体的责任,包括平面媒体、广电媒体、网络媒体等,请他们在实际运用中不断总结;要使标准在全世界推广,首先要使每一个炎黄子孙了解、熟悉、推广、使用这个标准。

    历时两年多的研制工作凝聚了全国传媒界的心血与期待,标准研制成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记者:感谢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采访。“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符合全国乃至全球华文传媒的共同利益。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使标准在实践中发挥有效作用,成为真正的国家标准,成为大中华区的共同标准,成为国际通用的中文标准,从而帮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

 【返回新闻首页】【关闭窗口】【发表评论(0条)
 
相关新闻
·四大标准难题制约执法 环保总局将 ·信息产业部关于发布23项通信行业标准的通知
·新国标引发洗衣机“6A”之争 ·关于征求对《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中国新闻行业第一部国家标准诞生 ·国家标准《中文新闻信息分类与代码》测试和验
·《中文新闻信息分类标准》的多元化功能 ·我国新闻信息分类浅议
·国家标准《中文新闻信息分类与代码》的地位及 ·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研制课题情况及评估
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册>>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的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推荐资讯
·中国气象局 气发〔2024〕122号 ·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关于发布《四川历史破坏性地..
·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关于发布《政府网站统一信息.. ·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关于发布《四川省公共信用信..
·川渝区域地方标准公告〔2023〕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公技监〔2024〕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公技监〔2024〕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公技监〔2024〕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公技监〔2024〕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公技监〔2024〕4..
热点新闻
国家铁路局修订《铁路旅客车站设计规范
《轨道车 重型轨道车》等7项铁路国家
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31项国家计量技
《标准轨距铁路限界 第1部分:机车车
国家铁路局修订《铁路旅客车站设计规范
国家铁路局发布两批铁路行业技术标准
《机车车辆空气调节系统 第1部分:术
国家铁路局发布《铁路隧道运营通风设计
气象行业标准《作物病害气象等级预报方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2
图片新闻

生活家电全面升级 标准助力门槛提高

数码相机有效像素国家标准近期出台

慕思助《软体床》标准看齐世界水平

新《电梯技术条件》国家标准于3月1日
专题新闻
· 思念三鲜水饺惊现病原菌
· 2011世界标准日专题-国际标准树立
· 天宫一号倒计时将实现首次空间对接
· 依据四项指标 严打“地沟油”
· 月饼出现双向标准 深陷枧水之困
· 名牌运动服含毒 可致性早熟
· 血燕亚硝酸盐严重超标
· “化学酱油”专题 酱油再遭质疑门
· 肯德基醇豆浆遭质疑
· 染色馒头泛滥 食品标准空白多
· 雀巢等知名婴儿食品陷入安全门
· 节能灯不合格 标准门槛低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合作伙伴 - 使用条款
QQ:1197428036 992023608 有问题? 联系在线客服
Copyright © 工标网 2005-2023,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