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作为大众健康饮品的酸奶,越来越受消费者的喜爱。但步入超市,“益生菌”、“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LGG”、“龙根B菌”,各种各样的的乳酸菌饮品却让消费者迷茫了。专家表示,市场各种“菌种”概念比较混乱,而乳酸菌饮品标准也滞后于国际标准,目前中国乳酸菌饮品市场亟待规范。
酸奶概念层出不穷
由于乳酸菌饮品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作用,近年来在国际上很流行,为迎合消费需求,许多乳品厂家开始涉足这一领域,相继推出含乳酸菌的乳制品或饮料。太子奶、蒙牛、伊利等纷纷将益生菌、乳酸菌纳入到产品中,比如太子奶冠益乳酸牛奶BB-12双歧杆菌、蒙牛LABS菌、伊利LGG菌、光明活力E+菌等等。
但在目前市场上益生菌、乳酸菌产品名目繁多,概念比较混乱,而且有些产品标签也存在失实的现象。而对于这些专业术语,消费者也缺乏足够的知识去了解,甚至对乳酸饮料和乳酸菌饮料也分不清。
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市场上的酸奶种类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纯天然发酵型酸奶;另一种则是配制型酸奶,它是在纯天然发酵型酸奶的基础上加入食用乳酸、柠檬酸、有机酸等成分的调味酸奶。制作纯天然发酵酸奶的菌种是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两种乳酸菌,而目前市场上宣称的各种菌群只不过是添加了促进乳酸菌繁殖的成分,如一些标称添加“双歧乳酸杆菌”的酸奶就是在乳酸杆菌中添加了以低聚果糖或异麦芽糖为主的双歧因子。
记者在各大超市的乳制品专柜看到,许多品牌的酸奶都在配料中标明添加了的菌群名称,“AB100”、“BE80”、“LGG”,基本都宣传各菌种能帮助消化改善胃肠功能以及其他不同的保健功能。而在这其中对人体有益的益生菌乳品成为最抢手的产品,张女士对记者说:“虽然价格贵点,但益生菌有益于健康。”超市销售人员也对记者说,益生菌乳品销量非常好。
记者注意到,标有“益生菌”字样的产品比传统乳酸菌产品价格贵1/4左右。虽说益生菌的产品对人体健康有益,但有的产品过分吹嘘、有意夸大产品功能,误导消费者,存在商业炒作嫌疑,如“排除毒素”、“预防龋齿”等保健功能还缺乏有力的科学研究证据。
据了解,由于有关部门尚未出台对此类商品名称和产品属性标注的相关法规,也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来进行监控,一些酸奶品牌包装上虽然标明高科技益生菌群,但到底有无添加、添加了多少都是厂家自己的说法,消费者无从得知。
记者在市场中发现菌群数量也成为了厂商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手段,越来越多的品牌酸奶都标明了单位活性益生菌数量,有的每千克50亿个,而光明AB100更是标明每千克富含100亿个活性益生菌。中国农业大学功能乳品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对记者说,虽然说刚出厂的产品中含有50亿甚至100亿个活性菌,但大部分“益生菌”缺乏耐酸性,无法到达肠道发生作用,而且超市的销售环境无法保障强低温,致使活性益生菌在存放过程中大量死亡。
乳酸菌饮品标准滞后
目前乳酸菌饮品市场所出现的概念混淆、功能夸大现象除了企业自身不规范外,国家标准的滞后是更重要的原因。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牟静认为,目前乳酸菌市场的混乱与我国标准的滞后密切相关。
据了解,目前我国涉及乳酸菌标准的文件有两个,QB1554《乳酸菌饮料》和GB16321《乳酸菌饮料卫生标准》,此两“标准”规定出厂三天内产品乳酸菌含量必须高于1×106CFU/ML;在销售时,有活性乳酸菌检出即可。标准中规定的活性乳酸菌在出厂及保质期内含量为100万个每毫升,这与不低于1000万个每毫升的国际标准相差悬殊。同时,对产品活性菌的检出也没有一个合适的时间段和确切的含量。乳酸菌在保质期内应保持一定数量级,才能起到活菌应有的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功能乳品重点实验室有关专家介绍,现在很多酸奶包装上都标出了益生菌种类,应该有一定的作用,但这些酸奶中是否真的含有这种菌、数量多少,并没有相应的标准加以约束,也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来进行监控,亟须有关部门制定规范标准。
有关专家表示,这种低标准导致行业准入门槛降低,大量的投机企业涌入会乘虚而入,使乳酸菌生产厂家的质量大幅下降,不利于我国乳酸菌市场的长远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