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是以测量控制与自动化、仪器仪表、工控信息安全技术为研究重点的科技机构。该所承担了四个国家标委会的秘书处工作,包括SAC/TC
124(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SAC/TC 338(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电气设备安全)、SAC/ TC 526(实验室仪器及设备)和SAC/ T C
4 2 6(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联合承担)。它还负责I E C/SyC SM(智能制造系统委员会、)IEC/TC
65(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IEC/TC 66(测量、控制和实验室设备安全)、ISO/TC
30(封闭管道中流体流量的测量)国内归口管理工作,并推进我国自主技术为IEC/SyC SM、IEC/TC 65、ISO/TC 30、IEC/TC
66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标准化》采访了所长欧阳劲松,请他谈谈标准对智能制造领域的影响以及如何参与IEC工作。
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进程如何?怎样用标准来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
欧阳劲松:国内外多数专家都认为智能制造能帮助工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效率,还能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因此,智能制造被列为我国或者整个工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智能制造对技术的要求很高,而且涉及大量信息处理和传输、智能化技术,而标准化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如果没有做到标准化,我们制造的系统和生产设备就没法实现互联交互和信息共享利用。
而中国的现状是什么呢?德国要实现工业4.0,可中国工业大量仍然处于3.0、2.0甚至1.0阶段。如果现在我们盲目地追求高大上,就无法打牢基础,还会造成资源浪费。
我国的很多工业还停留在所谓的机械化阶段,甚至连自动化都没达到,而且没有完全建立现代化的管理制度、物流体系和网络体系,所以还谈不上大规模地达到工业4.0阶段。因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很不均衡,各行业采用的信息化手段也千差万别,所以不可能一蹴而就,或者是用激进的方式推进工业发展。因此,我们要对现在的工业进行仔细的“分级诊疗”,给出解决方案以及支撑方案的技术、产品服务体系。
这方面有大量工作要做。第一,用什么手段来诊断我们的工业现状和单个企业?第二,要对其发展程度进行统一规划,这应该是由标准化来支撑的。首先,要达到什么标准和要求?如何进行考核?这些问题靠合同是很难规定的。其次,要将标准融入整个社会生产体系。标准化工作还可以帮助搭建云架构或数据平台,将这些产品信息、生产要素等整合起来。因此,标准是分析现状,落实先进技术,促进企业应用并且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机构和标准化工作者在标准化发展中发挥着什么作用?
欧阳劲松:标准化是一种工具,一项技术,一门管理,也是法律法规落实的一种手段。法律法规、相关政策以及各部门的参与对于标准化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我认为政府的推动和服务与标准化发展密不可分。另外,标准化工作者要将科研和产业结合才能产生优秀的标准。所以标准化工作者要深入了解中国标准化的文化建设,标准化工作的绩效评估等等。
我认为,最近几年,我国在标准化领域取得的成绩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及现在市场监管总局领导的奋斗有很大关系。他们把标准化工作渗透到科研产业的各个领域,从政府、企业到科研人员,甚至基层老百姓,都或多或少知道用标准化来保护自己,甚至拓展自己。我国标准化圈子不断扩大、相关技术和服务的提升与政府机构的参与和推动密不可分。
如何更好地参与IEC工作,使行业实现更均衡的发展?
欧阳劲松:标准化工作越开放,就能获得越好的资源,可持续工作就能做得更好。如果你能代表某个领域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这既代表国家的信任,也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因此,你要了解整个产业特点和共同诉求以及充分了解每种技术产业发展情况,才能自信地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才能既反映中国的问题,又为全球产业的发展提供建议。
参加IEC工作,首先要有开放的心态,并且长期参与行业及科研工作。其次,要深入了解IEC的国际规则,这些规则可能需要长期的沉淀学习和实战才能熟练掌握。第三,应充分了解国际标准的制修订程序和运作规则。国际标准的目标是成为通用标准,而非个体标准。第四,得有一个既懂外语又懂技术,热爱并了解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团队。最重要的是,要有公开、透明、完善、严格的管理办法,来帮助实行规范严格的国际标准化规则。
仪综所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得到了国际认可。我们所承担的一个标委会里有四位IEC
1906奖获得者,全国首屈一指。为什么认可我们的专家呢?因为他们为IEC作出了巨大贡献。标准化是一件互利互惠的事。我们作出了贡献,受益的是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