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政府外,中国其他驻外机构和大型涉外企业都各自有自身的安保措施。新华社驻阿富汗记者徐群介绍,新华社阿富汗分社雇用了两个当地保安,他们手持AK-47冲锋枪,负责分社安全。社内有严格规定,记者外出必须有当地人陪同,还必须穿防弹背心,头戴钢盔,而女记者更不能单独出行。新华社作为世界性的通讯社,有数以百计的驻外记者,长期在国外工作生活。在派遣记者驻外之前,新华社都会安排安全培训,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专家和老记者讲解一些在国外的注意事项。对于突发事件,社里有一些基本的应急规定,如要求在事发之后立即与总社取得联系,总社专门设有24小时值班人员,等等。
此外,一些大型涉外企业近年来也开始建立安全防范和应对机制。中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局长李毅中在中央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指出,在中东、北非、中亚、东南亚、南美等一些高风险国家和地区,我国境外企业面临遭受恐怖袭击、国内武装冲突、社会治安混乱、自然灾害和重大疫情等安全风险,应遵循国际通行标准,建立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中信国际合作公司业务部的李晟告诉记者,中信关于海外员工安全保护的措施是和跨国安全保障公司合作,公司会发给每个中信员工保障卡,上有该安全保障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或合作单位电话。公司员工一旦在国外出现安全问题需要救助,甚至简单的问路、信息咨询,可以任何时间拨打此公司设在该地的分支机构电话。同时,中信为每一个员工购买了人身安全保险,内部有完整规范的安保制度和应急机制,要求海外员工严格遵守执行。“随着越来越多大公司走出国门,在安全保障方面向国际标准看齐已势在必行。”李晟说。
海外安全问题的一些原因
对中国公民进行保护的同时,各方专家也在积极分析形势,寻找导致中国公民海外不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
“综观2006年,威胁中国公民海外安全的重大恶性事件较2005年有所减少,令国人谈之色变的中国公民喋血国外的事件数量下降,南亚和非洲这两个中国人安全事件高发地的形势有所好转。”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说,“但如将抢劫、绑架、偷窃,以及劳务纠纷和偷渡所导致的常规安全事件计算在内,2006年的安全事件总量仍未见减少,尤其是针对中国公民个人和小团体的刑事案件数量仍‘不减当年’。”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傅小强也指出,2006年中国公民安全状况没有继续恶化,在局势动荡混乱,各国公民安全事件频发的中东地区,中国人遭遇的安全事件相对要少得多。
总结中国人海外安全事件的原因,专家分析认为,很多来自自身。各类非法出国中介,是容易导致中国公民遭遇海外安全问题的一大诱因。
2006年2月23日,河南“嵩山少林寺功夫表演团”的10名武僧向马来西亚华人公会投诉,他们自2005年 8月被“黑中介”骗到马来西亚表演后,生活困窘。辽宁、山东、浙江等地相继破获许多非法出国中介诈骗案,罪犯虽被绳之以法,但众多的受害者还是在国外尝尽辛酸,钱财难以追回。教育部国际合作交流司早在2003年就设立教育涉外监管处,仍难以杜绝留学生趋之若鹜奔向“黑中介”。
南非国会议员王翔儒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南非,很多针对中国人的刑事案件,幕后的主谋都是中国人或是当地华人。
哈尔滨社会科学院对外经贸研究所所长夏焕新也说,在俄罗斯,一位中国贸易公司经理被杀,俄罗斯警方破案后发现,凶手是中国人。俄罗斯境内在以中国人为目标的犯罪活动,大多都是中国人在背后导演,唆使俄罗斯人动手。
法律意识、行为方式有待进一步国际化
也有专家指出,在犯罪、暴力事件之外,中国公民在海外的法律意识、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也颇容易带来安全隐患,中国公民在这些方面应该进一步国际化。
随着中国到国外务工人数的增加,他们受语言、文化水平、习俗差异等因素制约,逐渐成为安全问题高危人群。
新华社驻韩国记者王缅介绍,至2006年,有大约10万中国朝鲜族人在韩国打工,多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很多韩国雇主把他们作为牟利工具,多方欺诈,克扣工资,使这批中国朝鲜族人处境艰难。而这些朝鲜族工人并不善于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夏焕新介绍,在俄罗斯,中国劳工多从事建筑、采矿、种植、伐木、清洁等活动,部分中国的劳务公司和中国包工头不遵守俄罗斯劳工法和人权法关于劳工居住环境、劳动时间、最低工资保障等的相关规定。因此每次俄罗斯警察检查中国劳工驻地,都发现生活条件不过关,违反签证上的居住条件规定,强制执行就可能导致矛盾激化,甚至暴力冲突。
游客缺乏基本旅游安全常识,近年来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安全问题。
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出境游部副总经理林康透露,中国游客喜欢随身携带大量现金,而且被偷盗之后不愿报案,这已经在很多国家的犯罪圈内“颇有声名”。一些窃贼混入中国游客刚下榻的宾馆,化装成服务员敲开房门,以“打扫房间”为名,“从容偷窃”。由于游客在国外只是短暂停留,丢失的财物往往很难追回。
此外,有一些游客在国外不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触犯宗教禁忌,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破坏公物,随地吐痰,招来当地人的愤恨,甚至“暴打”。
除了不可抗力的政治因素和地区冲突等,中国人自身的问题,并非没有解决之道。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王郦久研究员告诉记者,他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多次前往独联体国家,并且曾长期居住,但他从未受到过光头党的袭击,也从未受到警察的盘问,更没有遭遇过什么安全事件。他自身的经验是:出了国,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谈和举止;掌握一定的当地语言会大有帮助;需要注意当地习俗,而在公共环境和商业环境中,不可忽视其习俗、礼节和习惯;一定要对所在国的法律、规范多多了解;而一旦遇到安全问题,则要立即联络中国使馆、商会等机构。
北京大学的贾庆国教授介绍,中国人在出国之前应该对目的国的情况有所了解,可通过互联网搜索和外交部网站等渠道,尽量深入,具体。王缅也提醒,到了外国之后,应通过朋友、使领馆等途径了解当地情况。例如,韩国男人有晚上酗酒的习惯,深夜遇到酒醉人群,应远远避开,免生事端;到美国一些大城市,贫民区和一些酒吧是安全事件高发区,如非必要最好不要贸然前往。
而安全问题专家李伟指出,国家和企业的保护只能提供一个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中国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当地政治,经济和治安状况密切相关,而这些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根本改变。自身的安全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对此,应把安全教育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对出境游客、涉外企业员工、驻外记者、出国劳工等群体进行重点教育,提高公民个人的素质与防范能力,才能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