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网讯 “火洲”吐鲁番,葡萄名满天下,哈密瓜流蜜流糖。而原建设,这位吐鲁番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长在7月6日吐鲁番葡萄开园时说:“吐鲁番的瓜果,三年改变了一千年。”
原建设指的是标准化。3年来国家级的吐鲁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使吐鲁番葡萄和哈密瓜改变了上千年的种植模式。
历史的沉思
标准化,在工业领域人们已经听得很多,然而农业也要标准化?
记者来到吐鲁番市红柳河园艺常这里有5000亩标准化葡萄园,是吐鲁番地区国家级葡萄产业标准化示范区核心区。葡萄尚未采摘,绿莹莹的葡萄园遮山蔽野。
农艺师马全奎领记者进了葡萄园,这片葡萄园实现了全面标准化。“在这里,”老马说:“每平方米种多少棵葡萄、每棵葡萄结多少串、每串葡萄长多少粒、每粒葡萄有多重,都有规定。葡萄的育苗、栽培、剪枝、浇水、施肥、采收等所有环节都纳入了标准。”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是增强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增加农业效益、保障群众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中央政治局今年专对“农业标准化和食品安全”举行一次集体学习,足见这个问题的重要。
马金贵是政协吐鲁番地区工委副主任,也是地区“瓜协”主任。但作为当年鄯善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他目睹了吐鲁番瓜的“盛衰”全过程。那时市场混乱竞争,为了使哈密瓜早几天上市卖个好价钱,除了用多层膜等先进技术,“歪技术”也用了不少,甚至使用催熟剂。种的瓜虽然又大又好看,但却不甜,使传统的广东哈密瓜市场发出了“新疆甜瓜不如黄瓜”的抱怨。记者回北京探亲也曾带回一个哈密瓜,北京亲戚品尝后很疑惑:“这就是你们新疆的瓜?”
不能让中国著名的瓜果之乡牌子倒掉。吐鲁番从“农业标准化”入手,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打牢地区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基矗质监局党组书记阿扎提江·皮尔多斯说:“建设地区农业标准化体系,地区领导重视、有关部门配合、基层积极推动,真是‘上下一盘棋’呀。”对农业标准化,地区质监局参与制定国家标准4项、自治区地方标准15项、地方农业标准30项。吐鲁番葡萄和葡萄干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俗称“原产地保护”),和自治区标准化研究院共同研制的哈密瓜质量追溯系统填补了我区利用“追溯体系”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的空白。今年6月底,鲜食葡萄、哈密瓜、设施农业3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通过国家验收,为全疆52个第五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国家验收拉开序幕。
“三高”的喜悦
农业标准化,为吐鲁番农民增收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李素权是吐鲁番市红柳河园艺场5队职工,从1984年就种葡萄。实行葡萄产业标准化,他家的8亩葡萄每年多收1万元。
“葡萄账很好算,”红柳河园艺场副场长李明说:“无非是‘三高’。实行标准化后,葡萄的鲜销率、品级率、销售价都高了。”
在红柳河,卖鲜葡萄比葡萄干合算,卖不出去的葡萄才用于制干。去年吐鲁番葡萄产业标准化示范区5000亩。示范区和非示范区比较,平均亩产分别为2800公斤和2500公斤,鲜销率分别为62%和59%。示范区葡萄的一级和二级品率各为50%,非示范区几乎没有一级品,二级品仅为30%。此外,非示范区的等外葡萄约20%进入鲜销。未销售的鲜葡萄制做葡萄干,每5公斤鲜葡萄制1公斤葡萄干。
这就可以算账了:2006年每公斤鲜葡萄的收购价,一级品1.8元,二级品1.6元,等外品1.2元。每公斤葡萄干卖3元。从亩收入看,示范区鲜葡萄收入2951元,葡萄干收入639元,总计3590元;非示范区鲜葡萄收入1620元,葡萄干收入840元,总计2460元。非示范区的亩收入只是示范区的69%。
吐鲁番市恰特喀勒乡吐鲁番坎孜村农民肉孜·买买提今年种了3亩瓜。在烈日暴晒的瓜地里,他高兴地向记者说:“已经卖两茬瓜了,正在卖第三茬。第一茬每公斤3元,第二茬1.8元,现在是剩下的瓜,每公斤1.2元。”
对肉孜报的这个价,马金贵说:“这意味着标准化后的二级瓜,售价比标准化前的一级瓜还高。”他告诉记者:“在哈密瓜标准化以前,一级瓜的售价从来没有超过1.5元。更何况,”马金贵说:“那时所谓‘一级瓜’实际等于今天的二级瓜。”那时哈密瓜含糖量通常为11—12度。而依2006年吐鲁番哈密瓜标准,二级瓜的含糖量也不能低于13—14度,更不必说特级瓜和一级瓜。”今年几百吨瓜已经进入素称“管制严格”的日本市场了。
一次巧遇使记者领略了葡萄“原产地保护”的神奇。7月6日,吐鲁番葡萄开园销售。原建设喜滋滋地告诉记者:“葡萄售价又涨了,每公斤2.2元,同比骤涨0.4元。”话音刚落,来了两个办葡萄“原保”的北京客商。原建设顺口问:“你们收葡萄的价格怎样?”客商说:“最低3元,优中选优。”原建设吃一惊:“你们收购价怎么那样高?”客商说:“你们的原产地保护,让北京各大超市都相信我们收的葡萄。”客商是北京绿色商贸公司的收购人员,每年要收1000吨吐鲁番葡萄。他们对记者说:“我们把葡萄空运到北京。有了吐鲁番的原产地保护,我们的葡萄刚一进城,就被家乐福、亿客垄华联等大型超市拉走了。”
把吐鲁番瓜果市场做大做优
先进的农业技术、农业标准化、原产地保护、质量追溯系统等等,使优质瓜果重回吐鲁番。但“瓜果优”未必“市场优”。今天的社会,做出好产品并不难,做出好市场才真难。
对吐鲁番瓜果市场,人们反映最多的,一是没有瓜果龙头企业,二是没有响亮的瓜果品牌,三是瓜果加工业落后。特别是次品加工,大量无法鲜销的瓜果不能被加工成微型化、易储运、高价值的工业品。
地区“瓜协”会长马金贵对记者说,吐鲁番规划年产精品瓜10万吨,事实上不存在“销售难”问题。但目前主要销售方法是瓜农和内地瓜贩进行“点对点”交易。价格权在内地瓜贩,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哈密瓜是这样,葡萄也是这样。应该发展吐鲁番自己的、能够进行大规模“点对面”交易,即“一家企业面对大量农民”的龙头企业。目前吐鲁番虽然有“点对面”的瓜果商,然而实力不大,每家每年才销售几千吨。如果有一两家几万吨销售能力的龙头企业,吐鲁番瓜果就别有洞天了。
目前吐鲁番瓜果的品牌,用地委书记孙昌华的话说是“小而杂”。目前当地已注册了13个哈密瓜商标,例如“绿珍”、“老桑”、“朱记”等,但根本形不成规模,又没有力量集中在中央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市场的认可度很低。他尖锐地指出:“这就使优质产品拿到市场上,不但不被人们认识,反而却被不计其数的内地劣质‘哈密瓜’所淹没。”
吐鲁番瓜果怎样做市场?当地认识很明确,以做大规模为基础,以名牌战略为导向,以招商引资为龙头。目前全地区葡萄种植面积45万亩,占全疆的一半、全国的20%。哈密瓜规划产量占全疆的1/8。他们正在进行哈密瓜品牌建设,并努力向海内外招商引资。学者建议,建设“产区冷藏、在途冷运、销区冷柜”的吐鲁番瓜果强大的冷链,是吐鲁番瓜果产业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