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性能计算机标准缺失带来的种种弊端日益凸显,对用户利益、行业发展及国家安全都带来一定影响。有鉴于此,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日前宣布,我国将自主制定高性能计算机的行业标准。对此,高性能计算机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历军告诉记者,该标准一旦形成,将成为全球该领域第一个综合标准。但是,历军也表示,该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将遇到不小的阻力,国际巨头将会想方设法阻拦中国自主制定该标准。 标准制定工作正式启动
日前,负责高性能计算机标准制定的行业组织——高性能计算机标准工作委员会宣布成立,这意味着标准制定工作正式启动。
据悉,该委员会由曙光公司牵头发起,成员包括芯片、操作系统、服务器、交换存储、基础架构等厂商、HPC用户代表和大学科研机构等。
目前,20余家国内外企业或机构已加入该组织,包括联想、AMD、中科院计算所等。
“高性能计算机虽然离个人用户较远,但它的应用很‘高端’,例如国防、气象、证券等领域。”历军告诉记者。
据介绍,高性能计算机是性能与功能明显高于微机和低档PC服务器的计算机,价格一般在10万元以上。在应用上,高性能计算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超级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工程计算及专门设计;另一种叫超级服务器,主要用于商用计算、事务处理、数据库应用、网络服务等。
其实,在高性能计算机领域,国际上已有一些单一性的事实标准,而我国要自主制定的则是整个领域的综合标准。高性能计算机标准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曾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高标委已组织会员单位着手开展制定包括刀片式服务器、机群操作系统、高性能计算机监控管理等相关电子行业的标准。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标准将是一个囊括高性能计算机主要技术领域的综合性标准,覆盖整个高性能计算机产业。”
标准缺失涉及国家安全
历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高性能计算机标准缺失带来的种种弊端日益凸显,对用户利益、行业发展及国家安全都带来一定影响。
历军解释说,复杂而难以对接的计算机系统延长了用户的装配时间、增加了使用成本,也影响到高性能计算机的普及速度。以气象局为例,现在,国家气象局和地方气象局所用的高性能计算机的软硬件都不能互换互用,这使得如果机器一旦出现故障,不得不花时间调配零部件,而且,各地的气象局在互相交换或换转数据的过程中,由于数据格式不统一,不得不消耗一些成本。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