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包装上打着“鲜”字的就是鲜牛奶吗?2004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联合颁布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两个强制性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中明确指出,凡是加工食品就不存在“鲜”。因此,凡是加热过的食品,其标签上一律禁止使用“鲜”字,以防企业利用标签进行商业炒作。该标准被业界称为“禁鲜令”。“禁鲜令”三度延期,理由是部分企业食品标签仍有较大库存量。牛奶“禁鲜令”从元旦开始正式实施。我国奶制品的外包装上不得再使用“鲜牛奶”等名称,企业不得再利用“鲜”字标签来进行商业炒作,误导消费者。日前,记者走访了广东省茂名市的大超市、商场以及一些牛奶店,发现冷柜里已经很难觅到“鲜牛奶”的踪迹。面对“禁鲜令”,企业另有招数应对,市民对“禁鲜令”反应不一,专业人士表示“禁鲜”不如尽快确定“鲜奶标准”。
市民:对“禁鲜令”反应不一
“我觉得鲜不鲜只是概念炒作,我们更关心牛奶的质量和安全。”在采访中,不少消费者表示,他们买牛奶时并不会特别注意名称,更多的是看品牌的信誉度和产品的价格、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问及知不知道“禁鲜令”,很多消费者表示不清楚,有人表示有没有“鲜”字无影响;也有人说难以接受,无法适应。
“我不知道有‘禁鲜令’这一回事,只是根据习惯挑选牛奶。”在该市区一家超市里,一名正在购买牛奶的消费者这样告诉记者。另一位顾客李先生也说,“同一种牛奶,我不会因为一个品牌标着‘鲜奶’而另一个没有,就改变以往的消费习惯。”一位30多岁的女顾客正在细心地挑选着牛奶,记者问她,平时都喜欢买什么样的牛奶?她说自己虽不是专业人员,但喝牛奶多年了。“平时买牛奶一是看牌子,二是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当记者问她知不知道国家出台的“禁鲜令”时,她摇了摇头称不知道,对牛奶是否冠以“鲜”字好像并不关心。
采访中,很多市民都称没听说过牛奶“禁鲜令”,他们表示只要牛奶的质量有保证,外包装的标志对他们的选购影响不大。他们认为判断鲜牛奶的方法主要是看牛奶的牌子、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有关专家也认可这种最直观的辨别方法。
企业:不能炒“鲜”便炒“纯”
众所周知,很多乳制品企业钟情于“鲜”字,一些企业在广告宣传及产品包装上都打着“鲜牛奶”的招牌,久而久之市民形成了一种消费概念:鲜牛奶就是好。但许多打着“鲜牛奶”牌子销售的牛奶产品却名不副实,说“鲜”其实不然。
面对新条令牛奶不能打上“鲜”招牌,厂家奇招百出,别出心裁大做“纯”字文章,记者在某超市中看到,那些已自觉拿掉“鲜”字的奶企,别出心裁地在产品包装上标注了“鲜奶制作”、“原味”等字样。此外,一些牛奶的包装上则突出使用“纯牛奶”三字。如946ML的“××大屋纯鲜奶”已换为“××纯牛奶”,200ML的“××屋型特浓鲜奶”已换为“特浓纯牛奶”,236ML的“××新鲜屋鲜牛奶”已换为“××e+益生菌酸牛奶”。
而部分商家依然在冷柜前打出“××新鲜奶”的招牌。记者留意到,一种玻璃瓶装牛奶的瓶身上贴着一张醒目的标签:××一次性瓶鲜牛奶,而瓶盖上印刷的则是:××纯牛奶。而在冰柜中的“××波瓶鲜奶”也还打着“鲜”字的旗号。如此看来“鲜”还是部分商家吸引顾客的卖点。记者问其中一个服务员,是否知道从2007年1月1日不能再出售打着“鲜”字的牛奶制品,她表示并不知情。
某牛奶店老板说:“不能炒‘鲜’概念就炒‘纯’概念,这成为了不少企业的应对“禁鲜令”的措施。不过,有市民认为,假如像‘禁鲜令’一样来严格要求的话,也没有哪家奶企敢称他们的牛奶就是纯牛奶。”
带“鲜”字牛奶更受欢迎
梁太太做了十几年家庭主妇,一直亲自负责全家人的食品和营养,牛奶是她每次购物必不可少的采购对象。梁太太说:“现在市面上的牛奶品种越来越多,早餐奶、晚安奶、加钙奶、低脂奶、特浓奶,还有鲜牛奶,我不知道要给家人喝哪种牛奶,也不知道哪种牛奶更好。所以,如果看到打有‘鲜’字的牛奶一般比较留意,感觉上鲜牛奶比较正宗、有营养。”
一位正在选购牛奶的陈小姐告诉记者,她最喜欢喝的就是纯鲜牛奶,挑选时也会特别注意是否带有“鲜”字,她觉得这样的牛奶质量和口味才有保障。“如果一种标的是‘鲜奶’而另一种不是,那我肯定会买鲜奶。”另一个顾客张女士也说,她一直喝的是鲜奶,如果以后“鲜奶”消失了,她觉得很难接受,无法适应。
很多消费者和陈小姐、张小姐一样都是认准了“鲜”字的,某超市一位牛奶促销员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带“鲜”字的牛奶要比不带“鲜”字的牛奶卖得好。
面对“禁鲜令”,不少市民表示疑惑,在超市中销售的牛奶都是被加工过的牛奶,所以只能选择相对新鲜的牛奶。但面对奶产品复杂多样的包装,撤消了包装上的“鲜”字,就很难从名称上来辨别什么是相对新鲜的牛奶。
专业人士:“禁鲜”不如尽快确定“鲜奶标准”
有关专业人士表示,大部分消费者追求天然、健康饮食,很多厂家抓住这点,在广告上大做文章,片面地夸大产品的营养,无异于欺骗消费者。对于消费者来说,很容易被广告中的“新鲜”二字欺骗,“禁鲜令”虽出,很多企业去“鲜”却只是换汤不换药。
很多牛奶产品包装去“鲜”改“纯”后,上面所标注的配料表毫无变化,依然打着“100%鲜牛奶”标识,并没有标明是否加了食品添加剂。而很多乳品厂家把添加了香精和增稠剂的牛奶也称为“纯牛奶”,这实际上存在欺诈嫌疑。专业人士呼吁:禁“鲜”不如尽快确定鲜奶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