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欧美汽车企业积极推广ISO/TS16949认证的态度截然不同的是,虽然日本汽车制造业协会(JAMA)也加入了IATF,并参与了IATF的一些活动,但是日韩企业对该标准的推广异常冷淡。
众所周知,日本汽车的质量并不比欧美企业生产的汽车质量差,这也就是说ISO/TS16949标准虽然是一个好的汽车行业质量管理标准,但绝不是汽车行业的惟一选择,从文化角度来说,东方文化更崇尚个人权威而不是制度,这种中国的实际国情也决定了我们不能过分迷信欧美企业推出的类似管理标准。
我们应该意识到标准的竞争将对国家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目前全球的竞争已经从质量竞争经历技术竞争上升到各种标准之争。最典型的例子是近期在IT行业的WAPI标准之争,虽然目前的结局是政府被迫无限期推迟该标准的实施,但是国家已经意识到了标准竞争对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我们国家汽车行业的标准策略也已经开始从盲目转化国外标准向推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标准转变。近期将在汽车行业推出的汽车燃油限值标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应当说,标准领域的竞争也适用于管理标准领域,使用别人的标准就意味着丧失了主动性,在竞争上首先就比别人慢了一拍。在16949标准认证上,这种主动权体现得非常明显,比如目前IATF自己掌握了16949认证机构的认可,16949审核员的培训,16949系列标准的版权和解释权等。通过这些控制,代表8大汽车集团的IATF,完全保证了16949认证能符合他们的利益,同时这种控制又是别人插不进来的控制,这也保证了16949仅能代表IATF的利益。我们常说的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情形在16949认证上体现得十分“完美”。IATF一方面为16949认证制定规则,同时IATF又是代表8大汽车集团的行业竞争利益的,这个特点决定了16949认证不应当成为汽车行业的事实上的管理体系标准,否则只能是对非IATF成员的汽车整车厂的利益造成侵害。因此,本土整车生产企业在要求其供应商通过16949认证时务必慎重。
笔者无意鼓动中国在16949标准之外,再推行发布一套新的适用于中国汽车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但至少希望中国的汽车企业不要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上出现人云亦云,义务为他人做嫁衣的情况。
笔者长期从事汽车质量认证工作,希望中国的汽车行业不仅在技术领域,同时在管理领域都能够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通过发展具有自主权的技术和管理体系,有效增强我们本土汽车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