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太阳能热水器行业正面临一系列尴尬:近七成热水器存在管路冻堵、衰减快、主机配件不配套、电加热伤人、冬天不能使用等等。
8月5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的有关专家学者齐聚德州,为太阳能热利用产业把脉。针对太阳能热水器“短命”、“早衰”、“冬眠”等问题,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尽快提升和修正太阳能热水器的国家标准,是该行业寻求突围的关键。
“两极分化”导致毁誉参半
“目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正在向高品质、高性能方向发展,技术开发由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生产从小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工业化发展,市场供应由满足国内需求向国际市场发展。但在这一进程中,也面临着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位与会专家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总体质量不高,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不稳定;太阳能热水器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多数太阳能热水器技术会计师较低,在可靠性、耐久性和舒适性等方面还与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有着明显的差距。
此外,国家太阳能热水器的技术标准体系尚不健全、不配套,国家太阳能热水器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制度也尚未建立,使质量监督的职责无法履行,劣质产品进入市场有机可乘。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是影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类产品出口的瓶颈。
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罗振涛认为,从太阳能热利用行业的企业发展状况看,目前最大的特点就是“两极分化”。他说:“一方面以皇明太阳能为首的厂家在产品核心技术、生产自动化、工业化、检测标准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并创造了全球领先的太阳能工业发展模式,被西方发达国家争相学习;另一方面,中国太阳能热水器消费者使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七成太阳能热水器在冬天存在安全隐患,致使太阳能行业毁誉参半。”
标准缺失成行业发展痛疾
为什么会有七成太阳能热水器存在安全隐患?与会专家认为,检测标准落后是行业发展的“先天残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生产太阳能热水器的企业有3000多家,市场十分分散。在行业中排名前10位的企业,其市场份额仅占17%左右,其它多为作坊式厂家,他们以组装贴牌的方式生产运作。
“从设计、生产、销售到营销,国内外没有太阳能热水器的先进运作经验可以借鉴,大多数企业没有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营销策略,又由于国家缺少对行业准入的政策限制,行业标准欠缺,尤其是现代化的制造流水线根本没有标准参照,使得整个行业进入门槛低,企业不需要大规模投入就可以进行生产,从而造成大量小企业进入,再加上行业缺少监督与自律,市场十分混乱。”罗振涛指出,现有国家标准缺乏相应检测指标和方法,小厂家因技术所限,根本无法进行检测。这些没有经过检测的太阳能热水器一旦进入市场,就犹如“炸弹”一样,随时可能“爆炸”。据了解,哈尔滨市曾经在一个月内连续发生了五起因太阳能管路冻裂漏水结成冰溜子砸伤人的事件。
其次,缺乏对配件选择的规定,使得大量“半成品”乘虚而入。太阳能热水器从设计、制造到安装,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售后的安装设计、使用维护服务完善与否,与产品技术质量同等重要。一些缺乏售后安装保修服务的“半成品”成为影响产品市场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
“具有安全隐患的太阳能热水器不仅影响了社会公共安全,损坏了太阳能热利用行业的声誉,更引发了消费者对太阳能产品的信任危机,如果标准问题不解决,势必阻碍整个太阳能热利用行业的发展速度,太阳能产业的下一步发展令人担忧。”罗振涛告诉记者,“太阳能行业要健康发展,树立品牌行业的形象,就要有一个规范的行业标准,因此提升整个行业的检测标准势在必行。”
推进“新标准”要有“检测保证”
制订太阳能热水器行业“新标准”,已是大势所趋。专家认为,为了减少“隐患太阳能”产品的出现,有关部门应尽快提升和修正太阳能热利用行业的国家标准。随着行业标准的逐步完善,太阳能产业也必将向着成熟化和高科技方向迈进。
“消除太阳能热水器隐患产品,不但要提升标准,更要有检测保证”。国家太阳能热水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武汉)中心总工程师张晓黎说。
罗振涛也认为,在现阶段,检测技术已经成为太阳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最大门槛,在众多企业一哄而上的背景下,谁率先掌握了检测技术,生产出品质有保障、无隐患、能用、好用的太阳能产品,谁就会赢得市场,抢占先机。只有保障消费者利益,获得消费者认可,整个太阳能产业才有前途、有出路,才能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