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就温州家庭作坊生产的水龙头做了调查。这些水龙头,锌含量超出国家标准10倍,铅含量超出国家标准81倍。在废旧电器中拆除的铜,连带诸多不能确定的金属,经过粗糙地加工,便进入了千家万户。
乖乖,这究竟是放水的龙头还是放毒的开关?当浙江各地都在齐心协力搞五水共治,只为能喝上一口干净的自来水时,却不曾想作为最后阀门的水龙头竟然也是个“潜伏”的毒源。如此一来,就算水干净了,又有什么用,喝到嘴里还不照样中毒,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应利而生的洗铅技术、劣质铅超标的水龙头、神秘的产品合格证以及疯狂的水龙头价格……温州水龙头市场乱象丛生的背后,固然有无序竞争导致的“劣币效应”,以及相关法律缺失、行业标准不具强制性等原因,但这并不能成为监管部门撒手不管的理由。
事实上,“毒龙头”泛滥,受害的不仅是购买者,除了黑心的企业主外,可以说无人能幸免,特别是工人。根据报道,由于翻砂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污染,而工人们在流水线上工作时几乎都不戴口罩,所以许多人都因此得了病。相比“毒龙头”本身,这同样是个必须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当尘肺病的危害日益为公众所知晓,当小煤窑都开始给工人发口罩等劳保用品的时候,温州这些水龙头企业生产环境之恶劣,对于工人健康权之漠视,简直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
都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那么透过水龙头这个小物件,又折射出了些什么呢?是“规定得不到落实就是一纸空文”的无奈,还是“工人真苦、维权真难”的喟叹?但愿,还能有第三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