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人们眼中的产品质量多以“实用”、“经久耐用”为标准,市场上的物资品种也很单一,对质量认证的概念更是近乎陌生。上世纪80年代,质监局的工作就是揣着砝码、拉着板车到市场上搞计量,因此一度被人们戏称为“秤砣局”。 30年后的今天,市场上的品种多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从追求“数量”转向了追求“质量”,质监局也完成了从杆秤校验到质量、计量、标准化“三位一体”管理的蜕变,重庆质量竞争力已达全国领先水平。 1997年直辖后,为提高行业水平,我市开始批准发布地方标准。截至目前,市质监局已累计制修订330项重庆市地方标准,涉及环境保护、地方特色产品、工程建设等各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市企业已承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300余项,自2006年评选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以来,我市已有7个标准获奖,位居西部之首。 2005年,市长王鸿举明确提出打造“品牌重庆”的宏伟战略目标。随后,市质监局着手实施名牌战略。“到今年为止,我市已有38个区县启动了质量兴区县工作,累计培育了6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0个中国名牌产品和1026个重庆名牌。”张宗清介绍,我市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群体和企业集团,长安、建设、嘉陵、隆鑫、力帆、宗申等企业还相继跨出国门,在境外建立了生产基地、原料基地、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等。 统计数据显示,30年前,我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仅有67.3亿元;而去年,全市生产总值提高到了4122.5亿元,质量竞争能力指数达83.62。在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排名中居西部地区第一、直辖市第二、全国第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