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为质检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我国质检事业从小到大,中国特色质检体系创新发展,质检工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质检事业的发展历程,成为3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亮点。 质检系统走过光辉历程 伴随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质检系统的机制体制不断健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工业生产质量差、消耗高、品种少、效率低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邓小平同志强调经济的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质量与数量、速度、效益的关系,“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工作。 199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质量工作会议,并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的决定》;1996年,国务院颁布《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提出了未来15年质量工作的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1999年,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改进和健全产品质量保障制度,加强标准化、计量、质量管理等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与此同时,质检机构建设不断加强,质检体制得到理顺,质检职能逐步拓展。 1978年,国务院分别批准成立国家计量总局和国家标准总局,列为国务院直属机构。80年代初,国务院先后成立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总局、卫生检疫局和动植物检疫局,基本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检验检疫制度。1988年,国务院将国家标准局、国家计量局、国家经委质量局合并,组建国家技术监督局,并赋予行政执法职能,初步形成了适应我国国情的标准化、计量、质量三位一体的质量行政管理体制。1998年,国务院将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国家动植物检疫局和国家卫生检疫局“三检”合一,组建成立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同时将国家技术监督局改名为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进一步加强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 在此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质量法制建设,全国人大先后颁布实施了《计量法》、《国境卫生检疫法》、《标准化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和《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我国逐步走上依法治质的轨道。 进入21世纪,质量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2001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与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组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央还把质量问题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强调要“立足以质取胜”,“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对质检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质检事业迈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质检系统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全面履行职能,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促进质量总体水平提高。质量管理体制逐步健全,机制逐步理顺,方式方法更加科学,我国逐步走上质量和速度、结构、效益相统一的科学发展之路。 ——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健康发展。围绕外交外贸大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按照世贸组织规则积极应对国外技术壁垒和贸易摩擦;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合理运用技术性措施、检验检疫准入门槛、口岸查验等多种手段,有力地维护了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积极改革检验检疫通关模式,围绕“提速、减负、增效、严密监管”,以高质量提升竞争力,以高质量促进出口,树立起“中国制造”的良好形象。 ——有力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持打假治劣的高压态势,以食品、农资、建材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产品为重点,组织开展质量安全整治行动,形成比较完整的打假工作机制。全社会的质量意识得到普遍增强,质量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维护食品、国门和特种设备安全。在食品安全领域,逐步建立起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将28大类525种食品全部纳入监管范围。 在进出口检验检疫方面,对出入境商品、货物、人员、动植物、交通运输工具实施严格的检验检疫,共检出进口不合格商品70多万批,对外直接索赔数百亿美元,为国家挽回巨额经济损失。 在特种设备安全方面,建立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新机制,特种设备事故明显减少,特种设备质量安全水平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我国承压类特种设备万台事故起数从 1979 年的7.9 起下降到2008 年的0.25起,每年平均递减11.2%。 ——加强标准化、计量和认证认可等技术基础性工作。及时跟踪国外先进标准,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步伐,标准总水平明显提高,标准化体系日趋健全。我国已成功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常任理事国。加快建立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建立规范化的计量器具和商品量监督检查制度,计量检测体系不断完善。开展管理体系认证和强制性认证,推行农产品认证和节能认证,基本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认证认可体系,并逐步形成了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认证认可监管体系。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质检事业。”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王勇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