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草原来,草原那边花正开。我从草原来,草原那边多期待……”
当一首首嘹亮悠长的蒙古民歌响彻夜晚,当一碗碗流溢醇香的奶茶让远方的客人心生眷恋,当一条条洁白的哈达送上最诚挚的祝愿……内蒙古自治区,这个共和国历史上成立最早的自治区,在火热的八月里迎来了六十华诞。
踏上这片神奇的热土,令人感慨的,不仅仅是草原面貌的巨大变化,经济发展的惊人跃升,更有人们执着高涨的创新热情。
探访呼包鄂三市,记者发现,在今天的草原大地上,“做标准”正成为大小企业争先追赶的一种“科技时尚”……
破解难题的“科技抓手”
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曾说过:“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
在今天的内蒙古,一大批新兴产业和掌握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各色创新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企业正成长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但与发展相伴生的一系列问题,也同样困扰着人们:
如何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如何引导优势企业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怎样保持经济增长的势头和发展后劲?
2006年3月,在自治区全区科技工作会议上,内蒙古科技厅找到了破解难题的“新抓手”———标准战略。
科技厅厅长徐凤君告诉记者:“过去,自治区的大多数企业都存在产品标准水平低、企业标准化意识差、品牌技术含量低等问题,我们的科技计划也没有提及标准;‘十五’后期,尤其是近3年来,我们已经意识到标准在产业结构优化、企业竞争优势形成方面的重要作用,并要积极引导企业做标准,实现从技术专利化,到专利标准化,再到标准全球化的跨越!”
如今,技术标准已被纳入内蒙古科技强区的三大重要战略中,“在2007年申请下来的1.1亿创新资金中,我们打算拿出500万到1000万来支持标准战略!”徐凤君坦言。
伴随着“标准战役”冲锋号角的吹响,草原大地上正涌现出一位位冲刺向前的“企业勇士”。
带头突围的稀土老大哥
“赔钱也要做!”
在成立于1963年的“老字号”研究院———包头稀土研究院里,许多员工都对老院长张安文这句话记忆犹新。
包头稀土研究院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稀土研发单位,原隶属于冶金工业部。上世纪80年代初,这样一所老牌部属院所,就在当时国际上无任何标准可参考的情况下,拿出了“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和勇气,开始参与国家及行业第一批稀土标准的制定。
副院长许涛告诉记者,由于具备过硬的技术实力和检测手段,稀土研究院经常接到国家分配的制定标准任务,但每个标准的经费仅有2000元,承担的部门往往叫苦不迭:“连召开一次会议的会务费都不够!”有一次,11个标准的任务只给了1万6千元的经费。
面对这种情况,老院长的执着安定了军心。
近30年来,包头稀土研究院先后负责制订及修订了涉及稀土产品、稀土分析方法的标准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