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在许多消费者的亲身经历中,数码产品维修过程成了无法弥合的伤痛:保修与包修的区别、比购买新机还贵的维修价格、无限期等待、无数次返修、扯皮……用一个“乱”字来形容数码产品维修市场并不过分。近日,记者对此专门进行了走访调查。
A 修修修 消费者心中的痛
家住四川自贡方冲小区的杨先生说起自己那台数码相机就使劲地摇头。两年前,他购买了一台价值7000余元的相机,可没用几个月,相机不听使唤了。他只得翻出保修卡,按厂家的客服电话三番五次地联系,被告知相机必须送到成都去维修。无奈,他四处托人把相机带到成都。等了1个月,花了780元维修费,相机拿回来了。满以为可以放心使用,不料几周后相机“旧病复发”。杨先生只好展开新一轮的联系、咨询和等待,最终得知原来该款相机存在质量方面的问题,厂家正在召回,说是这次可以在自贡的特约维修处免费更换出现问题的零件。“我想这回好了,找到问题,还可以免费解决。哪知等着我的又是400元的维修费。”维修人员告诉他,不仅要更换出问题的零件,其他的零件也得换。“有什么办法呢?7000多元的相机不可能不要了呀,修吧!”杨先生咬牙又掏钱进行了第二次修理。可是,他为相机花了1000多元维修费后,照样无法正常使用,目前相机又“躺”在了柜里,等待着第三次修理……
四川自贡盐都花园的刘小姐06年花1万多元买了一台品牌数码摄像机,不到一年就出了问题。她打电话到该品牌产品的公司总部要求售后维修,得到的答复却是该品牌设在自贡的售后维修点已经撤消,要刘小姐把产品寄到公司总部,而且邮资还得自付。刘小姐说,现在数码产品买起来挺方便,就是维修太难,正规维修点太少。品牌产品的售后维修虽然要好点一些,但价钱又实在太贵;私营维修店又让人不放心,有时候大的技术问题也解决不了。
B 乱乱乱 维修商家良莠不齐
据了解,目前许多正规数码产品企业由于在二、三级城市市场销售数量有限,所以不愿意多设维修服务网点,基本上都要求消费者将有故障的数码产品邮寄至其指定维修点或返厂维修。当然,也有部分品牌产品干脆将维修服务整体外包给维修商家。这其中便存在诸多问题,如层层转包、承包公司技术人员技术能力不够、企业缺乏对承包公司的有效控制手段等。从目前自贡的市场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数码品牌在维修服务方面都存在网点少的问题。
此外,市场上还陆续出现了一些以数码产品维修为主要业务的维修商家,不过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这些维修商家虽然数量多,但规模一般都很小。近日,记者在四川自贡汇东走访了多家数码产品维修商家后发现:绝大多数商家的总体外观形象及店内设施让消费者缺乏信心,缺乏正规企业维修点那种规范的接待程序;其次,由于缺乏职业资格证书、企业认证标志等必要的判断依据,消费者根本无法判断那些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虽然这些小型维修点的存在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方便,但是,这些技术人员基本上都没有受到过正规的维修技能培训,很难保证维修质量。许多维修点往往声称自己是某某品牌的授权维修商,甚至在店堂内张贴许多知名品牌的标识,让消费者产生误断,但能真正拿出授权书来的极少。因此,这些商家难免会在维修过程中夸大其辞、漫天要价,侵害消费者的利益。
C 难难难 维修缺乏统一标准
“现在买了数码产品只有祈祷不要出问题,不然就惨了。”业内人士吴先生谈道,近年来,随着数码产品市场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MP3、MP4等数码产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然而,由于数码产品在售后服务尤其是维修服务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维修费用高、维修难等问题已经成了影响消费者对数码产品充满信心的重要障碍。简单地说,对于一般用户,根本无法对服务机构的资质和技术水平作出正确的判断,再加上各种服务、维修条款都是由厂家或维修商来确定的,用户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处于绝对弱势,很容易被厂家或维修商忽悠。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尚没有专门针对数码产品维修等服务方面的统一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也就是说,没有标准来规范和约束生产者、经销商及维修商的行为,也保障和维护不了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因此,在出现消费争议后,服务商和消费者在解决问题时因缺乏合法依据,互相拒认对方提供的“标准”,从而加剧了纠纷解决的难度,甚至导致争议升级。正是由于标准的缺失,维修市场显得十分混乱。因此,建立带有普通意义的统一行业标准,对维修企业进行培训、审查和资质认证,对维修技术人员进行相关技能培训、考核已迫在眉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