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化
1.什么是全球化
“全球化”通常指“经济全球化”,它是近几年来新闻媒体和学术界使用频率较高,同时又是内涵界定争议较多的概念之一。
经济全球化并不是突然发生的事件,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或者说是资本扩张的必然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到今天,虽然这个全球化过程还远没有完成,世界上还有反对全球化的个人和团体,但全球化已经是谁都无法回避、必须正视的现实。正如1990年1月8日的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的“国际化市场与全球化经济”一文所说:“当前世界大公司的老板正在考虑的战略转移是全球化。进入90年代,若估计不到国际化这一强大发展趋势,就无法决定工业发展的前景。”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对工商界人士说:“经济全球化是被贸易发展推着走的一列高速火车,迅速发展的技术也是推动力。……认为可以阻挡全球化的人必须告诉我们,他们准备如何阻止经济和技术发展。阻止全球化,等于说要阻止地球自转”。种种迹象表明世界经济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它的运动方向就是全球化,最终形成全球统一大市场。
经济全球化是通过各种经济资源在世界市场上相互流动来实现的。所以,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劳务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跨越国际的大流通。随着流通程度的扩大和深化,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也逐渐增强。到现在,经济全球化已经表现得很清楚的内容是一系列经济要素全球化的组合,即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人力资源全球化、消费全球化等等。
经济要素全球化组合的速度与规模,可以说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跨国公司的出现既实现了生产组织的全球化又实现了组织生产的全球化。到2l世纪初跨国公司已有6万多家,其中最大的200家就垄断了世界经济活动的l/4,跨国公司的生产总量已占全球生产总量的1/3,其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技术转让费用占全球2/3。无怪乎有人说,20世纪是跨国公司在民族国家中经营的世纪,21世纪则是民族国家在跨国公司的网络中生存的世纪。因此,可以说,世界经济的大转折过程中跨国公司是主要的推动力量;毫无疑问,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尤其是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也极大地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与此同时,随着技术开发的国际化和全球技术市场的形成,科技开发的产业化与全球化也已成为一种大趋势。
2.什么是国际化和一体化
人们在谈论全球化问题时,还经常使用“国际化”、“一体化”等相近的词汇。而且学者们对这些词语的解释也互有差异,这是许多新领域发展过程常见的现象。
“国际化”和“全球化”在许多场合是经常被交替使用,甚至不加区别。如果一定要加以区别的话,可以说“国际化”表示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初始阶段,“全球化”则侧重于过程的目标、结果或其成熟阶段。由于当今的全球化还不能说已达到成熟阶段,因此用国际化来表达也无多大妨碍。这两个概念的科学界定有待于全球化经济学的诞生。 ‘
“一体化”也有一些类似的概念,如“国际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国外有的学者把“国际经济一体化”又叫做“区域化”,并将其定义为:“各个独立的国民经济在体制上组合成为更大规模的经济集团或共同体,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地理上相近的国家相互采取更为开放的政策,从而结成一体化的集团(组织)。这些概念实际上都是指20世纪80年代起,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一些国家为了减少贸易壁垒,形成某种互惠的国家联合体。其中影响较大的除欧洲经济共同体外,还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国家联盟、中美洲共同市场、海湾合作组织、马格里布联盟等。
“一体化”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自然发展阶段。它是相邻国家之间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的必然结果。成立区域组织的初衷可能各不相同,但区域经济发展会增加各地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降低地区内部的商品流通成本,加快地区经济的发展,如能健康发展,有可能成为全球化经济的稳定成分。
二、全球化的特征及其表现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以往的经济模式和经济现象都在迅速地发生变化,它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多角度的,这里仅罗列与本课题关系较为密切的几个方面:
1.企业跨国经营和商品跨国生产
在以往的年代里,某一特定产品是由某一特定企业独家制造的,这是天经地义的。如王麻子刀剪肯定出之于王麻子刀剪铺工匠之手,本田发动机是由日本本田公司生产的等等,也就是说产品是专属于某国家的某企业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这一概念越发不清楚了。现今的国际市场中流通的商品出于管理上的需要虽然也钉上某厂、某地或某国生产(制造)的牌子,但实际上已不是独家生产,甚至不是某一国制造的产品。众所周知的波音喷气客机,名义上是美国波音公司制造的;其实参与生产的企业包括6个国家的l500家大企业和15000家小企业。再如,欧洲的“空中客车”飞机,参与研制和生产的企业除法国外,还有德国、英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国的航空公司,只是在法国的图卢兹最后总装,法国制造的零件还不到40%。不仅这类结构复杂的大型设备是这样,就连许多小型产品也是这样生产出来的。这类产品的原产地或生产国的概念,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说这是事实上的“全球产品”——经济全球化的杰作。
“全球产品”是商品跨国生产的结果,商品跨国生产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速和成功,主要是由于企业的跨国经营和跨国公司的发展。资本的全球扩张是企业跨国经营和跨国公司发展的动力。在生产的全过程中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并生产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这是企业跨国经营和跨国公司这一组织形式之所以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被分解为若干阶段或环节,按照以往的生产模式,这些阶段或环节便是企业内部的生产分工,但在跨国经营的企业里,却变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分工。有些环节(如零件加工)在劳动力低廉的国家进行,有些环节(如开发设计)在拥有高素质专家的地方进行,有些环节(如总装配)则在主要的销售市场附近进行。因此,可以说“全球产品”是全球性资源最佳整合的结果。
2.商品和资源的跨国大流动
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现代工业的社会化生产,促成了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造就了遍及全球的国际市场,从GATF到’WTO都是要使这个市场更大、更无阻力和更自由,以便使国际贸易更加便利、商品流通更快、交易成本更低,让消费者从中获益,为世界各地的企业提供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广阔空间,从而又会进一步激发更大规模的商品流动、资金流动和人员流动,使那里的经济产生活力,这就是市场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的巨大作用。
今天国际市场商品和资源流通规模之大,已达到令人难以想像的程度,仅1995年世界商品贸易额就达到5万亿美元,相当于平均每人购买了l000美元进口商品。世界贸易年增长一般都在两位数,并且持续地超过产出增长的速度。这就是说,世界产品中越来越大的部分参与了国际贸易,许多国家对外贸的依存度显著增大,自觉不自觉地投入了全球经济的怀抱。
今天世界范围人口的流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其规模之大,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超过了任何一次民族大迁徙。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各工业发达国家对外籍劳工的吸纳不断增多,美国、加拿大首当其冲,到了20世纪80年代西欧也开始大批招收外籍劳32,其中英国和法国各达300万,中东石油输出国10年间劳工数增长10倍。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的民工潮以亿计算。
今天世界范围的资金流动(国际投资)量,近乎天文数字,仅1995年世界外汇交易总额就达500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商品贸易额的100倍。
3.世界范围的技术交流
当今世界已经摆脱了以往那种严格控制技术外流的传统,技术也以商品的形式进入了市场。世界技术市场上通过合法方式出售和购买技术专利、技术特许权、提供有偿技术服务、版权交易、购买成套设备和生产线等等方式的技术交流十分活跃。这种技术的广泛流动使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周期显著缩短,技术创新和技术转让创造更大的效益。以日本为例,1950~1970年间,日本仅仅花了60亿美元,引进2600项技术,创造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奇迹。据专家分析,如果不引进外国技术而由自己开发的话,大约需要3倍的投资和10倍以上的时间。
世界范围内信息的高速与大量流动,几乎不受地理限制,世界确确实实变成了地球村。信息在经济、技术乃至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比任何时代都重要,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超过现今的任何一个产业。据预测到2012年仅集成电路行业年销售额将达1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部分的60%与集成电路有关。
上述3个方面描述的仅仅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从中可以发现这种经济模式对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优越性,它的磅礴气势和动人前景。同时,电会发现这个世界规模的经济列车的高速安全运行,确是一大难题。如果这个国际市场没有统一的共同遵守的规则,流通的商品和各种资源没有可靠的质量,没有较高的信任度,其后果将是何等的不堪设想。
三、标准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地位和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尤其是证商品质量和提高市场信任度方面,在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方面以及在加速商品流通、推动全球大市场发展方面的作用,因而对标准化予以格外关注,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和企业也意识到标准同时也是应对市场竞争的有利武器,开发标准同开发产品一样具有战略意义。一项标准被国际采纳,常可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常可决定一个行业的兴衰乃至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利益。
世界发展到今天,许多方面的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标准和标准化的地位和作用同样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虽然才刚刚开始,虽然还难以清楚地描述它的走向和结局,但是,从许多带有趋势性的现象中,足以感受到这种变化的迅速和深刻。
1.全球标准是全球化生产的前提条件
“全球产品”是跨国公司主导的生产全球化的产物。生产全球化的本质是生产的国际化,其生产组织的方式是某一成品的全部生产过程不在一国或一家公司内完成,而是根据各国、各地、各企业的优势和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安排和组织生产。这也是一种建立在专业化和协作基础上的生产分工,通常表现为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互相提供同类不同规格的产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分工,例如,发达国家生产某种设备的主机,发展中国家生产某些零部件,在其他的国家组装。全球化生产就是建立在这种愈来愈发达的国际分工的基础之上的。
推动这种国际分工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来之于跨国公司,这些公司为生产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将产品生产过程分解,并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各个生产环节的最佳生产者,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
保证这种国际分工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是甄标准“全球产品”的生产需要“全球标准”的支持。正如ISO、IEC主席和ITU秘书长在第33届世界标准日祝词中所说,“标准是一种世界各地各种业务用以开发产品、服务和相关体系的技术语言。因各种业务都理解这种语言,那么在这种语言基础上所生产的产品或所产生的服务,无论在何地都应具有相同的质量。“标准的这个特殊作用,不仅使全球生产成为可能,而且保证全球生产更经济、更有效率,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支持全球产品生产和经营的标准,首推国际标准。国际标准是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承认和广泛接受的标准。WTO/TBT定各成员国应以国际标准或其相应部分作为制定本国技术法规的基础。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国际标准在协调各国技术法规方面的作用,更加巩固了国际标准在实现全球化生产中作为“全球标准”的地位。
最能体会全球标准在全球化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并充分运用这些标准为其创造效益的还是那些跨国公司。他们深知,如果参与全球生产的各个国家所执行的标准不是全球标准的话,由多个国家分工协作共同生产一种产品以及在全球各地寻找供应商,都将是一种空想。正是由于有一个完善的国际标准体系,才使他们的全球生产得心应手。由于越来越多的厂商严格按国际标准提供商品,使许多零部件、半成品和配套产品达到了高度国际通用化。据估计,在机械制造业中具有互换性的通用件和标准件已达到80%~85%,工业化国家间贸易的30%就是这类产品的相互提供。在利润最大化原则驱使之下,企业一旦发现自己产品的某一部分从市场购买要比自己制造更为经济,它就会放弃自己的生产,转而向市场采购。通过购买标准零部件,估计可降低生产成本20%~30%。福特汽车公司估计,由于推行全球化生产和经营,每年至少可节省30亿美元。
全球标准基础上的专业化生产,为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创造了条件,而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又进一步激发标准件和标准产品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因为只有这种生产组织形式才是最经济合理和最有效率的。这就是一个互相推动的良性经济循环,这也是跨国公司及其全球化生产得以迅猛发展并占据垄断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个循环链中起纽带作用的便是标准,但这个标准只能是全球标准或等同于全球标准的其他标准。
当前,起全球标准作用的主要是国际标准,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极为迅速,加之跨国公司经营的全球产品多为新技术领域的新产品,其开发周期短,投放市场快,在国际标准难以满足的情况下,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事实上的”全球标准。之所以称其为“事实上的标准”,那是因为这种标准已经在发挥全球标准的作用,所不同的仅仅在于它的身份还不是国际标准。例如合作体(Consortia)标准、论坛(fora)标准以及一些权威性组织和跨国公司颁布的标准等等,都在或多或少地起着全球标准的作用。像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ASTM)、美国石油学会(API)、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美国宇航工业协会(AIA)、英国劳氏船级社(LR)、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VDE)等,他们制定的标准以及像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微软(Microsoft)的标准都具有这样的作用。此外还有OSHMS(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HAC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COPC一2000(客户运营管理)、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以及IAS(国际会计标准)、O.T100(生态纺织品标准)等都已成为“事实上的”全球标准。
全球标准的百花齐放,一方面反映出经济全球化对标准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传统的标准化已不能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而面临的严峻挑战。全球范围的经济革命,必将推动标准化发生深刻变革。
2.全球标准是商品全球通用的基础
商品在全球范围的大流通,强烈地冲击着长期封闭所形成的价值观和固有习俗。全球范围的人员大流动,使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同住一个城市、同在一个公司、使用同一种语言协同工作,甚至穿着同一风格的服装在餐厅里吃同样的饮食,到同一家商店采购商品等等,一句话,世界确实变成了地球村。
消费是人的天性,是纯粹个性化的。然而在个性化消费过程中,人们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这是人的智慧和经验。于是那些既能体现个性,又较为经济实惠的大量生产的产品和大规模定制的商品,便成了“全球通用”商品。例如,麦当劳快餐、可口可乐饮料、牛仔裤、旅游鞋、柯达胶卷以至于卡通片、迪斯克等等,可以说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均被其征服和占领,成为事实上的“全球通用商品。”
商品的全球化生产和销售,促使所有的生产者把目光转向广阔的国际市场,力图开发那些能在全球流行的产品。服装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名牌服装是没有国籍的,中国人穿外国名牌,外国人穿中国制造的西装,在许多场合仅凭服装已无法区分一个人的国籍了。服装的趋同化和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推动的最显著的变化。
价值观支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而跨国公司所创造的消费时尚又不断地向消费者的价值观挑战,强有力地引导着消费时尚。每当具有全球通用特色的时尚商品出台,都会掀起强烈的消费潮流。一向以简朴称著的中国市民,在欧式楼宇、外国红木家具、高清晰度彩电、组合音响等商品面前不得不掏出自己几十年的积蓄,终于使中国人的家庭同外国人的家庭越发互相接近,有时连这些大件商品的品牌和制造厂家都是一样的。
凡此种种,为全球所接受的产品和服务,它们一方面创造新的消费时尚,并把这种时尚全球化,另一方面他们提供事实上的全球通用商品和服务的同时,推行着事实上的全球标准。这些跨国公司实际上是按工业化方式生产标准化产品,通过标准化产品的广泛流行,推动人们的消费时尚逐渐国际化。麦当劳和肯德基便是其中的典型,他们之所以能征服世界,除了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这一点之外,更主要的是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是标准化(或标准化加本土化)的,顾客不论在哪家店用餐,对商品的质量、数量和服务都是放心的。标准化经营提升企业的信誉,赢得了顾客的信任。
全球商品有着各自的标准,标准规范着商品的生产和经营,使商品具备竞争力。全球商品是标准的载体,通过全球商品所具备的魅力,占领各国市场的同时,把标准也推向世界各地,IT产业的这种趋势,更是势不可挡。各个跨国公司的标准成了为全球所接受的标准,无论是否认定其为全球标准,它已经是事实上的全球标准,而且是生命力极强的一种标准化途径。
3.全球标准是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个焦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WTO的有关规则越发显得重要。国际标准以及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的标准,在国际市场中不仅起着在交易双方之间建立信用度的作用,而且起着国际贸易活动游戏规则的作用。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广阔的“全球产品”的开发领域,标准一旦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便有可能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获得垄断性利润。因此,这方面的标准竞争其激烈程度并不亚于市场上的商品之争。
由于标准的权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在国际市场上的某种商品一旦被纳入国际标准或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的标准,该商品便可获得较高的信任度,不仅能占领市场而且有可能占稳市场甚至一定程度地垄断市场,因此,许多厂商在开发全球产品的同时,也开发标准,并力争将其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这一举措一旦成功,不仅本企业的产品有可能成为“全球商品”,而且由于标准中所包含的专利技术,使那些按该标准生产产品的厂商均须支付相应的专利使用费用,从而获得极丰厚的效益,这方面的典型事例已有许多,例如:
DVD是典型的全球商品,这一产品的核心技术是光头、机芯等部件,其中包括多项专利技术。其他厂商生产DVD或购买其关键部件装配都要付专利费,使一些不掌握核心技术和专利的DVD生产企业损失很大的经济利益。有鉴于此,索尼、松下等九大。DVD厂家拟联合推出新的DVD制式标准(事实上的全球标准),新一轮DVD标准大战拉开了序幕。 .移动通信产品是最典型的全球产品,其市场之广阔令所有的生产厂商为之眼红。世界各国的营运商在不遗余力地开发产品和网络建设的同时,都把目光集中到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国际标准上,特别是日本的大企业,由于在2G时代只重视产品开发和质量竞争而忽视了国际标准的作用,采用了与全世界截然不同的标准,虽然挡住了外国商品,但自己的产品却进不了国外市场,蒙受了重大经济损失的教训,到了3G时代,日本为抢占先机,当世界其他国家运营商的3G计划尚处于概念阶段时,日本的运营商已在东京、大阪等地开通了3G业务,同时,实力雄厚的日本电气(NEC)和松下通信株式会社与深圳华为共建合资公司,共同开发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日本企业的这一举措,除了看准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手机市场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开发的标准(TD—SCDMA)同欧洲的WCDMA和美国的CDMA2000,有可能成为3G时代覆盖全球电信的三大标准,这一合作举措,其意义不言而喻。
高清晰度电视(简称HDTV)是继黑白电视和普通电视之后的第三代电视技术,它不仅是高附加值的全球产品,而且是一项战略技术。伴随着HDTV的开发和生产,必定会带动许多高新技术材料、大量的高级半导体产品和零部件的开发与生产。与此同时,还会带动一系列配套产品的开发,如高清晰度电视摄像机、录像机等,每一项产品都将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它又是一个全球竞争的产品,而竞争的焦点则是抢占国际标准。
最先下手的是日本。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NHK与索尼便已完成了其HDTV的生产与卫星广播的全部开发计划,并于1986年5月将代表日本高清晰度电视的Hi—Vi—Sion系统及MUSE卫星转播制式的整套计划报给国际电信联盟(ITU)下属的CCIR年会讨论,试图将其纳入国际标准。随后,日本又在美国和欧洲大肆游说,争取支持,但终于未能如愿。CCIR会议之后,欧洲(荷、法、德、英)的一些公司联合起来提出了一套欧洲的高清晰度电视开发方案,并纳入了尤利卡计划的研究与开发项目,从而形成了欧洲和日本对峙的局面。随后,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决定开发与日本和欧洲均不兼容的HDTV系统,到1990年又取得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美国的全数字HDTV以其明显的优越性后来居上,欧洲和日本的模拟制HDTV宣告失败,并转向全数字HDTV的研究。到1997年前后,欧洲完成了自己的全数字HDTV的系统开发并推出了一整套DVB标准与美国的AT—SC标准形成对峙的局面。最早投入HDTV研制的日本,虽然具有相当强的技求实力。终因技术路线失误,贻误了战机,而被淘汰出局,大量资金投入付之东流,但HDTV的标准大战尚未结束。
4.经济全球化浪潮把标准化推上战略地位 在世纪之交的二三年时间内,一些国际上的标准化组织、区域性标准化组织和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并实施标准化战略,动作很大,影响很大,形成世纪之初的一股标准化战略热。
产生这一热点的直接原因是WTO进的经济全球化,是这个新的经济发展浪潮把标准化推上了战略高度。经济全球化,造就着统一的世界市场,增强了国家之间的依存关系,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经济交往,技术交流,打破了原有的狭小疆界,形成全球范围的大生产、大流通。为了维持有序的市场和公平的竞争。为了提高市场的运营和商品的流通效率,标准化的作用实现了出来,受到WTO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和企业特别意识到标准是应对市场竞争的有利武器,开发标准同开发产品一样有意义,一项标准被国际承认或采纳,常可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甚至能决定一个行业的兴衰,影响国家的经济利益。在这种形势下,国际间的经济竞争、企业间的产品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标准之争。尤其是国际标准已成为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一部分和产品质量仲裁的准则,更加使得许多国家千方百计地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争取主动权、发言权,并竭力在国际标准中反映本国的要求,体现本国利益。标准化确是发展到要重新审视它的地位和作用并重新策划本国的标准化方针、政策和战略布署的时候了。各国的标准化战略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出台的。
到目前为止,已经制定并开始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有; ·ISO于2001年9月发布了“ISO战略2002~2004”;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和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于1998年10月相继发布了“20lO年战略”; ·美国于2000年9月完成了“美国国家标准化战略”; ·加拿大于2000年3月发布了“加拿大标准化战略”; ·日本于2001年9月发布了“日本工业标准化战略”。 此外,东南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这一期间制定了标准化战略。
这些组织、地区和国家标准化战略的内容虽互有差别,但共同的特点十分明显。所有的战略都有强烈的时代感,可以说都是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响应。这种响应又都有其明确的针对性,例如美国的战略主要针对欧洲垄断ISO/IEC的现实,ISO的战略针对欧洲等区域性标准化团体的挑战以及WTO和各成员国的不满;日本的战略则针对日本经济衰退的现状以及日本在ISO/IEC中的地位问题等等。总之,这些组织和国家都意识到当前的标准化课题,主要的已不是技术问题和战术性问题,而是战略问题,标准化战略失误有可能影响国家的经济利益,这方面日本的教训最为深刻。
世界发展到今天,许多方面的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标准和标准化的作用和地位同样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告诉人们一个这样的信息:标准在国际竞争中举足轻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