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音视频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高清电视、IPTV、移动电视、高清存储和数字家庭等领域,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产业联盟秘书长张伟民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音视频产业技术与应用趋势论坛上指出,音视频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在整个的信息产业里面,数字音视频已经占了1/3的天下,另外一个就是通信和计算机行业。照目前的势头发展,数字音视频这个产业将会成为信息产业的第一大产业。
AVS标准推进产业发展
人们追求视听的享受给中国音视频产业带来了蓬勃发展的同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音视频国家标准也走向前台。2006年2月22日,AVS视频部分走出实验室,正式成为国家标准,并于2006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
据介绍,AVS是我国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二代信源编码标准。顾名思义,“信源”是信息的“源头”,信源编码技术解决的重点问题是数字音视频海量数据(即初始数据、信源)的编码压缩问题,故也称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显而易见,它是其后数字信息传输、存储、播放等环节的前提,因此是数字音视频产业的共性基础标准。
记者了解到,在以往的一些高科技产业中,产业标准和核心技术往往掌握在欧美、日本等国家,中国企业应用他们的标准往往要花掉巨额专利费。随着AVS的提出,这一状况有望得到缓解。
目前,国际上音视频编解码标准主要两大系列:ISO/IEC JTC1制定的MPEG系列标准;ITU针对多媒体通信制定的H.26x系列视频编码标准和G.7系列音频编码标准。1994年由MPEG和ITU合作制定的MPEG-2是第一代音视频编解码标准的代表,也是目前国际上最为通行的音视频标准。
张伟民告诉记者,制订AVS标准可以推进产业的更快发展。第一从技术上讲他有更加高速的特点,他比MPEG-2的编码速度要高两倍。第二就是它的复杂度低,他从编码和解码两个方面讲都比H.264的编码方式简单。第三就是兼容性,现在AVS兼容MPEG-2的系统,不会使升级费用很高。第四是许可费用很低,更主要的是费用合理。目前AVS是一元钱的收费政策,而MPEG-2收取20元的专利费。
AVS产业化包括芯片、软件和整机等产品形态,实现AVS的全面产业化,对于中国音视频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将为未来10年我国需要的3亿~5亿颗解码芯片节省超过10亿美元的专利费。
目前,数字电视在整个音视频产业的规模首屈一指。据消息报道,如果采用AVS标准,将高清和标清统一考虑,按照每个AVS机顶盒与解码器平均300元人民币计算,直接的产业规模每年就有1800亿元。近来备受关注的手机电视,就对应着AVS-M标准。专家预测,2008年中国手机电视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60.5亿元人民币,到2015年手机电视服务将开始“平民化”。移动多媒体处理器是音视频产业竞争的焦点所在,谁拥有AVS-M标准专利话语权,就有可能在AVS-M编解码核心技术、芯片设计技术以及AVS-M软件解码器在各种终端的实现技术等方面占据主动。
AVS产业化应用取得新进展
事实上,在AVS标准实施之后,一直受到国内音视频企业的关注,由于成本和技术上的优势,已经有多家国内企业采用了AVS标准。
张伟民说:“AVS成为国家标准后最关键的是如何推动产业的发展,这个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AVS涉及的产业非常广泛,产品线也非常长。从芯片、软件、整机、媒体运营都会涉及AVS的数字音频压缩标准。使用了AVS的标准以后,在目前的DVD盘片上播放时间会延长一倍。另外因为其压缩效率比较高,可以把卫星一颗当两颗用。采用AVS压缩标准的话,可以进行高清电视的研究。”
2006年10月,中国网通在技术创新大会上宣布,网通将选择使用AVS这一国产标准来布局IPTV,并得到运营商的强力支持。张伟民表示,网通采用AVS,使得AVS找到了一个立足点和起爆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在更多的企业加入后,AVS的产业化应用将取得新的进展。
张伟民介绍说,在采用AVS标准的产品中,最核心的产品是芯片,在芯片开发领域,现在有宏景微电子、上海龙晶微电子、博通科技等企业采用了AVS标准,他们计划在2007年第一季度推出一款新的芯片,支持AVS的高清解码。在编码方面,AVS产业联盟中也有几家公司在研发支持AVS的编码器。另外,在AVS产品的实现方面,目前AVS产业联盟正在和CMMB密切合作,开发支持移动多媒体的业务。
谈到AVS产业联盟今年的工作重点时,张伟民强调,第一是推动AVS音视频的同步发展;第二是推动AVS标准迈出国门;第三是取得重点应用行业的突破,取得一两个关键点的突破对AVS整体的突破是很有好处的;第四是建立新的AVS产业化基地。在AVS整个产业中有很多支持单位,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支持AVS在上地建了一个演示平台。随着AVS在全国的推动,AVS产业联盟要在外地建一些新的产业化基地,把我国自主创新的标准推进得更好,带动整个数字音视频技术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