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新的国家《生鲜牛乳收购标准》即将出台,提高生鲜牛奶的微生物指标要求和严格控制抗生素残留,消除奶制品的安全隐患。日前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年会上获悉,乳制品抗生素残留问题将作为研究重点,这不仅仅是行业自律,更关系到每家企业的生存。 早在2002年,“无抗”风暴曾波及全国,但此后一度偃旗息鼓。
所谓“有抗奶”,是指抗生素残留超标的牛奶,与此对应的“无抗奶”就是“抗生素残留未检出”的牛奶。
当时,在中国奶业协会与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的“有抗乳与无抗乳问题报告会”上,两协会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炒作无抗奶必然使更多的消费者转向消费国外产品,帮助国外乳制品趁虚占领中国市场。
为了平息这场风波,两协会秘书长还表示,经过多年检测证明,中国的乳制品是安全的,乳业协会已要求所有会员单位把无抗奶当作企业头等大事来抓,尽快实现牛乳无抗化,少说多做,不把无抗奶作为卖点在市场上炒作。
时过四年,“少说多做”没得到什么体现,有抗奶对消费者构成了巨大食品安全隐患。一项对我国北方市场的检测调查结果显示,在近800份乳品采样中,抗生素超标居不合格项目中的第一位,其次是汞和铅超标。卫生部门曾对市场上135份鲜乳和60份奶粉进行检测,
检出率达到22%。对于消费者来说,食用了抗生素超标牛奶会引起人体过敏反应,如长期服用,不仅会抑制人体肠道中正常的有益菌的生长,还会使致病菌大量增殖而导致全身或局部感染,并且会导致人体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麻烦,无异于在人体内埋下一颗“隐形炸弹”,将来一旦患病,很可能就“无药可治”。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已经认定牲畜感染的各种抗药性病原体可以通过食品传给人,产生难以治愈的疾病,但这些后果并不是马上就能显现出来的。同样,“有抗奶”中的抗生素残留给人体带来的危害也极其具有隐蔽性:它并不像牛奶细菌数超标、异味变质,人们喝了如果出现腹泻,就会很警惕,马上停止喝变质奶,而“有抗奶”的不良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短期内不容易为人所察觉。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协调司孙咸泽强调,“当前原料乳的安全是首要问题,解决乳品安全问题已迫在眉睫。”据专家透露,GB6914-86《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修订版已经定稿,将规定把“抗生素残留”和黄曲霉素M1都列为强制性必备检测项目,保留了GB/T4789-27标准规定的TTC检测法,还增加了“按照国际通用的双流向酶联免疫吸附快速测定法作为国标检测法。目前这一修订后的新国标正在排队等候印刷,有望近期正式出台,届时“有抗奶”将真正叫停。
中国奶业近几年白热化的竞争有目共睹,从黄金时间的电视广告、大小超市优惠促销中就可以切身感受到。虽然乳业协会和国内乳企不希望外国乳制品占领中国市场,但近日据深圳海关统计,作为我国奶粉进口主要渠道的深圳口岸,今年1-7月进口奶粉达8063吨,价值5278万美元,分别增长61.3%和75.2%,来源地主要有新加坡、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奶粉进口大增折射出国内奶业环境恶化。甚至由于抗生素残留超标导致国产奶粉无法发酵酸奶,奶源问题日趋严重。专家表示,今年奶粉进口增幅远高于往年,反映出目前我国奶业发展中存在的国家标准滞后、优质奶源不足以及对奶制品生产销售管理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国内消费者的信心,亟待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