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在上海召开了“现代企业标准(即GB/T13017标准)研讨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总肖惠、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的相关负责人、多年从事标准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及上海、江苏地区20余家企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新标准生在e时代
“有一次,我在美国参加一个标准化方面的研讨会。在会议进行中,我就发现海尔集团驻纽约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始终在用一台电脑与国内总部保持着联系,在第一时间把会议的内容传递到总部,同时还把总部的建议返回给会议,工作效率高得惊人。通过这件事情,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信息化给企业以及整个社会带来的变化。”研讨会上,肖惠讲了一个生动的例子。
随着IT技术在企业普遍、深入的应用,以及因特网、移动通信深入到企业应用的各个领域,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从单元模块应用上升到管理信息系统。而随着集成信息系统的现代企业不断涌现,传统的“企业标准体系”很难满足时代的要求。1991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曾发布了国家标准GB/T 13017《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1995年,该标准进行了第一次修订,推出了V.2版,现在即将推出的是经过第三次修订的V.3版。由于从V.2版到V.3版之间相隔将近10年,新标准也与以前相比呈现出了很大的不同。据悉,《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第三版(以下简称《指南》)采纳并融合了国际上最新管理理念和高技术水平的标准,主要界定了企业标准体系的基本概念,提出了企业标准体系的编制要求、结构形式,对企业标准体系的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标准体系,以及全国通用综合性基础标准的体系结构、重要意义和重要标准做简要说明,以向企业介绍和推荐这些标准。
《指南》科学、全面、中性
“一个企业拥有北京、上海、纽约3家分公司,但由于他们各自的数据格式、应用系统、业务流程不一样,因此它们之间就无法成功实施数据的传输。”研讨会上,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科研人员讲了这样一个例子。的确,长期以来,企业信息化建设受到了许多问题的困扰,业务工作流程不规范、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不规范、信息系统不规范等等。为此,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著名专家张华钦曾说过:“要想实现信息化,首先要搞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不成功就是标准化体系没有建立起来。”而此次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指南》则严格遵循了科学、全面、中性的原则,力图为企业创造出成功的标准化体系,以实现从“信息整合”到“工作协同”。
首先,《指南》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企业建模标准体系(企业工程和集成标准体系)、企业管理体系为指导,面向企业运作的全生命周期而制定,并增加了第七章、第八章和附录A,对技术、管理和基础等方面各子标准体系的意义,体系结构以及重要标准内容的介绍,以方便企业选用这些标准。其次,《指南》面向产品、过程或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涵盖了企业运作中产品(含服务、流程等)的标识定位、概念、设计、计划、生产制造、包装、物流、售后支持、报废处理等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内容,并适用于整个企业范围,面向全体员工,涵盖了企业的战略决策、经营管理、设计开发、工艺生产、制造加工、营销采购、质量控制、检测、财务、信息化、标准化等各功能部门。第三,该标准定位于面向所有企业的中性标准。据悉,该标准不仅适用于实施系统集成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同时也适用于不实施这些集成的传统企业。既适合于制造业企业,也适用于服务业等其他企业,同时也可以为政府电子政务项目建立标准体系提供指导。
企业态度积极
“看见这个标准以后,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的企业代表在研讨会上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如果这个标准体系早一天出来,我们之前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我觉得如果这个标准能够尽快实施,会对我们加强管理手段,提高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帮助。”在研讨会上,许多企业在提出合理性建议的同时,也积极表示了参与到《指南》的企业试点工作中来的意愿。
在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时,企业确实应该具有一种自然和动态的演进、适应能力,而不是偶然强加的被动举动。而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的事实相比,企业生产中的能耗、资源消耗、安全事故、劳动生产率、管理水平及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还处于落后的地位,这也对企业的科学管理体系提出了要求。而《指南》的出现大大满足了企业在这方面的需求,为企业“走标准化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们真心地希望广大企业能积极地参与到标准化工作中来,我们也期待在企业中建立试点,以此为企业更好地服务。”在会议的最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高新技术与信息标准化研究所的相关负责人如是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