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阶段:1990年~2005年标准设计持续发展阶段
我国改革开放十年后,经济建设发展更快,标准设计继续适应市场经济时期的需要,保持持续全面发展。
1990年5月建设部印发《关于工程建设标准设计编制与管理的若干规定》,将全国通用标准设计确定为国家标准设计。
1990年,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标准设计分会正式成立。分会下设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动力、电气、弱电7个专业组,由170多位专家组成。1997年,建设部为了加强对全国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全国工程建设标准设计领导小组,下设专家委员会,协助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由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动力、电气、弱电7个专业的210位专家组成。
这一阶段,着重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同时采用1989年和新世纪颁发的建筑设计、施工新规范,两次全面更新编制标准设计。这一阶段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一)按新规范编制单层厂房等标准设计
根据80年代初单层厂房标准设计全面更新研究结果,制订了标准设计统一技术条件,按照1989年新规范,全面修编、新编单层厂房标准设计。在编制中,大大提高标准设计的质量和标准化程度,这套标准设计在国内工程被大量应用。
在结构标准设计中,增加编制《SP预应力空心板》标准设计。这是采用美国Spanrere公司的设备,并按其生产工艺制造的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编制了各类建筑结构构造标准设计,扩大了应用范围。进入新世纪,建设部又颁发了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新规范,根据新规范,结构专业国家标准设计又作了一次全面更新。
(二)发展住宅建筑标准设计
为了配合住宅建设的需要,编制了适用于住宅建筑和建筑设备专业的标准设计。住宅厨房、卫生间的标准设计,在编制时考虑了树立厨、卫整体设计的观念,推行厨卫系列化、多档次的定型设计,优化设计参数,确保产品与产品、建筑与产品之间的合理的连接和配合,还提供了适用于各类住宅厨房、卫生间平面及管线布置,并有各种设备专业的管线系统设计和管线综合图。还编制了住宅门、住宅使用的多种轻质条板建筑构造、住宅用热水器选用及安装、住宅用综合电气布线安装等标准设计。编制了适用于住宅建筑及其他民用建筑的坡屋面建筑构造标准设计。这些标准设计,深受各设计部门的欢迎。
(三)贯彻国家建设政策,编制标准设计
编制结合墙体改革的标准设计。紧密配合我国的墙体改革,编制了多孔砖墙体和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结构构造两套标准设计。
编制节能标准设计。根据国家建设节约能源的政策,编制了建筑外墙内、外保温,建筑设备节能标准设计。外墙外保温建筑构造标准设计适用于钢筋混凝土、混凝土空心砌块、粘土多孔砖墙体。采用这种外墙外保温建筑构造,达到了节能50%%的要求。编制了暖通空调专业和动力专业使用的管道及设备保温、管道及设备保冷标准设计,使用反馈节能效果很好。
编制采用新型建材标准设计。国际上,在建筑工程中大力采用新型建材。我国建设部与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积极推行发展化学建材。为此,编制了采用新型建材的平屋面建筑构造标准设计,采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类(APP、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等)、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类(三元乙丙橡胶防水片材、氯化聚乙烯防水卷材等)作为屋面防水材料,保温层也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等多种新型保温材料。设计考虑全面,选材恰当,组合多样,构造合理,提高了屋面防水性能和耐久性。编制采用了各种新型建材的墙体、隔墙、吊顶等建筑构造标准设计。编制了建筑排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道安装和建筑给水塑料管安装标准设计,对给水排水工程推广应用塑料管起了很大的作用。
编制建筑中水处理工程标准设计。图集是依据《建筑中水设计规范》,编制了以生物接触氧化法,气浮-过滤法,周期循环活性污泥(CASS)法,毛管渗滤法为核心工艺的中水处理流程的标准设计。它适用于民用建筑(小区)和工业建筑中生活污(废)水的中水处理工程,可以节约建筑用水。
(四)编制轻型屋面轻钢结构标准设计
为了推广应用轻型屋面、轻钢结构,编制压型钢板、夹芯板屋面及墙体建筑标准设计,内容包括压型钢板(单层彩板)、夹芯钢板(保温复合板)。这两种板材可以简支或连续铺在屋面和墙体上。与其相配套,还编制了轻型屋面梯形钢屋架标准设计(跨度15~36米),钢天窗架标准设计(跨度6~12米),门式刚架轻钢结构标准设计(跨度12~36米)。这些配套的标准设计,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轻型屋面及轻钢结构均在工厂批量制造,现场拼装,有利于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五)编制智能建筑弱电标准设计
随着智能建筑的兴起与迅速发展,广大设计、施工人员急需智能建筑弱电设计图集。因此,编制了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施工图集标准设计。图集系统设计包括:通信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火灾报警与消防控制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楼宇设备自控系统、公共建筑计算机经营管理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服务性广播系统、厅堂扩声系统、声像节目制作与电化教学系统、呼应信号及公共显示系统等11个部分。图集还包括站房、电源线敷设与安装、设备安装、防雷与接地。这套标准设计满足现代建筑设备自动化、办公自动化、通讯自动化的要求,已被大量应用于工程。
(六)编制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标准设计(简称平法施工图)
编制平法施工图标准设计,标志着我国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表示方法,开始从传统的表示方法向现代的表示方法转变。标准设计的编制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将建筑物的结构布置方案及构件截面尺寸和配筋,根据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的方法,绘制施工图;另一部分将与施工图工作量50%%以上的构造详图分离出来,统一编制成通用的构造详图,供设计、施工重复使用。平法施工图已在全国推广使用。
(七)编制《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简称技术措施)
为贯彻落实《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设计质量,组织编制《技术措施》,由有关的设计部门和参编生产企业参加。《技术措施》分规划与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动力、电气、建筑产品选用技术及防空地下室7个分册。编制这套《技术措施》的宗旨是将规范标准和规程、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措施、新技术、新产品信息,按标准化系统要求,制订统一技术措施,方便设计参照和选用,方便政府部门对设计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设计效率和保证工程设计质量。
(八)编制建筑设计指导类标准设计
这一类标准设计有民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民用建筑工程初步设计深度图样、民用建筑工程互提资料深度及图样、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及图示等。
(九)编制《防空地下室设计》系列标准设计
为了适应当前防空地下室工程建设发展的需求,为推动行业进步,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于2004年组织有关单位编制发行了一套适用于“5、6级防空地下室设计”的国标图集,共有14项,填补了国内空白。本套图集基本涵盖了防空地下室设计的大部分技术内容。这对提高防空地下室工程的设计质量,减少设计人员的工作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指导平战结合的防空地下室工程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十)编制城市道路标准设计
为了落实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十五”发展规划纲要》,重点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标准设计的要求,为我国城市道路工程建设服务,组织编制城市道路标准设计15项。
(十一)国家建筑标准设计清理调整
近几年,对国家建筑标准设计进行了清理调整工作。经过清理调整后,又增加防空地下室、城市道路新专业,现行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共374项。这套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经全面更新,系统配套,继续被设计单位广泛应用。
清理调整后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有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动力、电气、弱电、防空地下室、城市道路九个专业63个系列:
建筑专业有总图及室外工程、墙体、屋面、楼地面、梯、装修、门窗及天窗、设计图示、综合项目等9个系列;
结构专业有制图规则、构筑物、混凝土构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钢结构(含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砌体结构、水泥制品等7个系列;
给水排水专业有给水设备安装、消防设备安装、排水设备及卫生器具安装、室内给水排水管道及附件安装、室外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给水处理设施、排水处理设施、蓄水构筑物、综合项目等9个系列;
暖通空调专业有风机及风管系统、水泵及管道系统、空气处理及系统控制、暖通空调系统末端设备安装、综合项目、设计图示等6个系列;
动力专业有供热设备及辅助设备的安装、供冷设备及辅助设备的安装、供气设备及辅助设备的安装、动力管道附件安装、综合项目等5个系列;
电气专业有综合项目、电力线路敷设及安装、变配电所设备安装及35/6-10kV二次接线、室内管线安装及常用低压控制线路、车间电气线路安装、防雷及接地安装、强弱电连接与控制、常用电气设备安装等8个系列;
弱电专业有通信线路安装、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广播与扩声系统、电视系统、安全防范系统、住宅智能系统、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智能化系统集成等8个系列。
防空地下室专业有建筑、结构、通风、给水排水、电气等5个系列。城市道路专业有综合项目、路面、路基、附属设施、无障碍设施、交通设施等6个系列。
(十二)运用计算机及网络,发展设计标准化信息技术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几年在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中逐步采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协同设计、办公自动化管理等新技术手段。研制开发了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库光盘,并开始把部分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做成配套光盘。2000年8月开通了“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网”(www.chinabuilding.com.cn),网站全面介绍了建筑设计标准化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给设计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效地促进了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2005年,标准院根据建设部的要求,制定了《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并经专家委员会讨论研究确定。
标准图集信息、相关技术资料、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内容,是建筑标准设计的门户网站。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开创标准设计工作新局面,使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保持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