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喜欢与否,印度的大米供应商、巴林的手机用户、中国的打火机厂商、美国的化学物品制造商、日本的会计公司等都发现,其商业生命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于欧盟标准的决策,欧盟已成为标准这根绳子后面获利丰厚的大象。”英国《金融时报》如此评价欧盟制定标准的实力。
向全球输出标准
说起欧盟的标准输出,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可能要数GSM手机了,人们还记得,移动电话刚出现的时候,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在市场独领风骚。1987年,GSM标准被纳入欧盟体系之后,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阿尔卡特等欧洲生产商推出的GSM手机开始逐渐占据市场。时至今日,GSM手机在全球的用户达到了20亿,GSM标准几乎“一统天下”,CDMA等体系所占份额已相当有限。GSM标准所创造的就业机会之多,恐怕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日本的每一条法律都能找到西方法律的影子,在标准方面,日本的原则是“就高不就低”,并总是仿照欧洲的最高标准行事,因为全球化企业要生产全球化产品,要占据全球市场,必须跟从最高标准才行。 就像《金融时报》的文章所说的那样,现在世界各国都在进口欧盟的标准,只是进口的方式有所不同,有时自愿,有时通过讨价还价,有时则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据《金融时报》报道,目前,日本已全套接受欧盟的环保法律,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接受了欧盟关于化妆品的规则,瑞士、挪威、巴尔干国家、北非国家也希望在规则方面尽量接近欧盟,以便维持贸易往来。而那些要求加入欧盟的国家,更是将与欧盟标准趋同视为“必修课”。 除了在内部市场制定“高标准”外,欧盟还致力于影响国际标准制定者的决策。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属于联合国一个分支机构,主要从事经济合作事务。这个机构的不同凡响之处是,美国之外的所有汽车制造商都遵从该机构制定的汽车技术标准,而这些技术标准的设定大多基于欧盟法律。正因如此,大众、雷诺等欧洲汽车制造商的产品在日本、印度、中国等地“长驱直入”,不再需要获得当地的安全许可。相比之下,美国的汽车制造商在出口产品之前,却被要求进行额外的技术测试。 为此,美国亨利·塞林和斯塔西·凡德维尔两位学者,在对欧盟法律在化学品、电子垃圾以及有害物质等领域的全球效应进行仔细研究后撰文指出:“欧盟正逐步取代美国成为事实上的全球产品标准的制定者。”
标准成为获利武器
欧盟委员会官员对欧盟输出标准的益处毫不掩饰,一名欧盟官员就不无骄傲的表示:“世界正在注视欧盟,正越来越多的接受欧盟设立的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欧洲企业本身。” 即便是美国这样的世界头号强国和最大经济体,也无法躲开欧盟这台“规则制定机器”。 众所周知,美欧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意见不合。欧盟推广实施其制定的二氧化碳排放贸易计划(简称ETS)。它指的是欧盟为成员国确定二氧化碳排放指标,成员国政府又将指标下放到企业。如有企业无法达标,可从别的企业购买指标,也可在别的国家,如发展中国家寻找合作伙伴,以转让节能技术来换取二氧化碳指标。欧盟希望借此体系来促进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 美国联邦政府对欧盟类似的减排措施并不认同,这也是美欧在气候问题上交锋的焦点之一。然而,美国的一些大州对联邦政府的强硬态度却不以为然,如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前不久派了一个庞大代表团到欧盟商谈ETS合作计划,目前,美国至少有10多个州有意在ETS方面与欧盟展开合作。 欧盟近期出台的一个又一个标准,无一不抬高了相关产品的进口门槛,对内部企业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已经实施的《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和《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制度》(REACH),以及将于8月12日生效的《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EUP)等,让众多出口欧盟的企业应接不暇。EUP指令原则上包括除车辆以外的所有用能产品,涉及机电整条产业链,对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后期处理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环保节能要求,被视为一道十足的“绿色关卡”。据介绍,锅炉、热水器、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打印机、电视、办公室和街道照明装置、住宅室内环境调节装置、电动马达、电风扇、冰箱、洗碗机、洗衣机等,都已被纳入该指令管辖目录。 当然,欧盟的标准输出也遭到一些抵制。印度与巴西的农业出口商就表示对欧盟的标准不予理会。而大型企业如微软公司,因违反欧盟的反垄断法而吃了11亿美元的罚单,正在组织强大的律师团与游说团体,试图让欧盟“听到他们的声音”。但这些声音在强大的欧盟机构面前,仍显苍白无力。 总体而言,欧盟不断输出标准,将是今后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最明智的做法莫过于认清形势,化压力为动力,加快结构调整,真正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