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作组工作的深入开展,预计2007年IP核质量评估/评测标准与IP核文档结构指南可以发布。这样从IP核的设计、转让与质量评估上,给予规范化的引导,为国内的IP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起到支撑作用,促进IP/SoC产业的健康、快速、有序发展,为把中国的IP核企业做大做强走向世界起到推动作用。
“中国集成电路IP核标准的发展,首先需要学习、推荐、推广国外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标准,并为国内相关IP公司所用,推动IP设计技术的发展。其次是建立与国内集成电路设计水平相适应,并与国际标准相兼容并能够被国际承认的标准,在IP设计和交付文档结构、可交付项及质量评测规范和QIP的第三方评测等方面有所贡献。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在标准研究、制定、使用和推广中发挥重大作用。”这是叶以正特别强调的一点。
与此同时,学术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从未停止过。2005年6月~2006年8月,在香港特区科技署支持下,香港科技大学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浙江大学三校与香港科技园共同开展IP核第三方评测技术的研究工作。项目取得的创新成果与VSIA互换知识产权,为工作组制定IP评测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技术储备。
近日,VSIA现任总裁Kathy Werner女士提出希望密切与中国IP标准工作组交流与合作,共同创建VSIA-China IP质量评测标准。
在政府层面,我国政府一直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全面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973”、“863”、电子发展基金、“研发资金”都有专门针对IC产业的资金投入。整个“十五”期间,我国IC产业保持了近40%的年均增长率。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IC产业仍会保持高速增长。
“对于IP/SoC产业而言,它们是IC产业的一部分。作为新兴的技术和产业,我国IP/SoC产业虽起步较晚,但迅速吸纳了发达国家经验,直接站在了较高的起点上,从而我国IP/SoC产业必将以高于IC产业整体发展速度的速度发展。”叶以正说。但同时,她放不下的一块心病是国外一些大公司正在对IP核领域形成垄断,这给中国自主的IP核造成了发展困境,压缩了中国IP核的发展空间。
这是叶以正非常担心的地方,“现在一些国外公司,在提供可交易的IP核时,它的配套软件非常成熟和丰富。国内公司在购买IP核进行系统设计时,很多公司宁愿意高价买国外的成熟IP核,以便更快地设计出产品投放市场。但如果这种情况太多,则使中国自主的IP核的发展遭遇困境和尴尬,也会造成国外公司在IP核领域的垄断。这对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和创新都会形成威胁和隐患。”
如何才能避免这一情况的产生,就要靠政府、企业、产业和学界共同的努力,才能支撑起中国IP核事业的一片蓝天。
展望今后,叶以正深有感触。“在政府层面,国家的产业政策中,尤其是一些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大专项以及一些政府资金支持项目中,一直在积极推动中国IP核事业的发展。而在产业层面,则要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并形成中国自己的IP标准体系架构,并最终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重要力量,这也是哈工大,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等机构更广泛参与标准制定与推广工作的原因。在现阶段,IP核标准研究和体系建立还不能为企业带来实际效益,但却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和振兴的必由之路。中国IP核标准需要有更多企业参与,有更多的企业来应用,中国自主的IP才能真正发展起来,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才能真正发展起来,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她在采访结束时强调。
记者手札
静水流深
采访中国IP核标准背后故事的过程中,总被一些人一些事触动着。
像每个人的人生起点和人生路线有所不同一样,中国信息产业界众多的标准族群背后都有着不同的身世,有着各自的酸甜苦辣。中国IP核标准是个年轻的标准,它身上没有那么多耀眼的光环,也没有太多可以对人讲述的精彩故事,更多的是平实平淡和一以贯之的坚持,以及忍受埋头努力的寂寞。尽管对于中国SoC设计和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来说,它是那么重要,是个普惠产业的根基性工作,但它却从来都远离了喧嚣。
听着电话那端哈工大微电子中心首席教授叶以正讲述IP核10年的变迁,像看一副流动的产业画卷,流动的是历史,不变的是情怀。出生于抗战时期中国最黑暗的那段时间的这位老教授,至今仍勤奋工作在第一线,带博士做课题,为中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P核,为建立中国的IP核标准体系奋斗,但她从不张扬,更多的是埋头做事。
当众多的企业尽享着新品上市所带来的市场关注与丰厚利润时,当财富数字不断刷新着企业的财务记录,让报表越来越好看,老板越来越兴奋时,正是叶以正这样一批幕后的默默无闻者,在搭建着电子信息企业尽情挥舞的舞台。叶以正反复强调,建立中国的IP核标准,促进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P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企业普遍受益,产业获得腾飞与发展,但这项工作却漫长、乏味而艰辛。
中国IP核标准的出台过程在叶以正的口中讲来,自然而平淡。它不像一些热门标准那么多灾多难,风生水起,波澜不断。它是引进消化吸收国际标准后,结合中国自身特点,完成了标准的筛选、搭建、试用、评审、报批等项工作,并于2006年9月24日经信息产业部发文公布了第一批11项行业IP核指导性文件标准。
从2002年9月24日到2006年9月24日,对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来说,是有着别样意义的4年,是中国的IP核标准从无到有的4年。中国的IP核标准起步于国际,立足国内。国内IP核库的大部分IP核源多来自国外,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P核资源的积累和完善尚是长路漫漫。但既已开始,就不言晚。
一个庞大产业的兴起一定有它深厚的根基,尽管很少在聚光灯下被关注,但它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就像中国的IP核产业对于SoC和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腾飞的意义一样。作为国家的战略产业,我们如何关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就该如何支持中国IP核事业的推进工作,而IP核标准则给我们提供了风向标。
河流奔涌,水流最湍急处水却不至深。静水流深,最波澜不惊的水流下却是河水最深的地方。就像一个产业最吸引眼球的地方却不是它最有实力的地方,根基才是它真正的竞争力所在。这也是我们赶超国外技术时最该着力的地方,也是IP核标准之所以被国家产业主管部门和产业界深为关注的地方。而静水流深的处事风格,在叶以正和她的伙伴们身上也有同样强烈的体现。
相关链接
关于VISA标准组织
VSIA(Virtual Socket Interface Alliance)成立于1996年9月,是最早出现的国际性IP标准组织,成员包括系统设计公司、半导体供应商、EDA公司、IP提供商等。其目的是为系统芯片工业建立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这些规范和标准可以做到使不同来源的IP进行集成并相匹配。
2004年以前VSIA是以工作组的形式开展工作,陆续成立了模拟/混合信号、功能验证、依靠硬件的软件、实现/验证、IP保护、与制造相关的测试、片上总线、系统级设计、虚拟组件质量、基于平台的设计和虚拟组件转让等共11个开发工作组,工作组由世界上该领域的顶级公司和专家组成,这些工作组为IP的复用制定了系统的和较为完善的IP系列规范/标准/文件,绝大部分的规范/标准/文件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对于IP设计者与集成者有指导意义和参考借鉴价值。
VSIA制定IP系列标准的基本目的是明确IP交付使用时应提交的文档和设计数据,规范设计文档和数据格式,以便于不同IP设计者应用不同工具、在不同设计层次所创建的IP能够顺利地集成到SoC中。
VSIA在1997年3月首先建立起体系结构文件(Architecture Document),确定了标准体系框架及工作模式,即以工作组的形式开展工作。各工作组制定的文件以3种形式出现:规范(Specification)、标准(Standard)、文件(Document)。
VSIA是第一个对IP的设计和转让进行规范的国际性组织,它明确定义了IP转让中交付项的内容,规范了设计文档和数据格式,为IP用户查找、评估/挑选、集成和验证IP提供了依据,便于IP的快速查找与复用,对于IP/SoC的规范化设计、IP/SoC市场形成具有指导意义。
IP核的主要特征
完整的设计和转让文档;完备的Script文件;不同级别的模型;具有可配置性;通用的总线接口;通用的测试接口;经过充分的验证和测试;良好的代码设计质量。
集成电路IP核标准体系
IP核复用接口设计标准;IP核质量评测标准;IP核知识产权保护标准;IP核交付使用文档规范/标准;IP核数据打包与集成自动化标准。
集成电路IP核标准体系框架
集成电路IP核11项标准:
1.集成电路IP核转让规范;
2.集成电路IP软核、硬核的结构、性能和物理建模规范;
3.集成电路IP核测试数据交换格式和准则规范;
4.集成电路IP/SoC功能验证规范;
5.用于描述、选择和转让的集成电路IP核属性格式标准;
6.集成电路模拟/混合信号IP核规范;
7.集成电路IP核信号完整性规范;
8.片上总线属性规范;
9.集成电路IP核模型分类法;
10.集成电路IP核开发与集成的功能验证分类法;
11.集成电路IP核保护大纲。
前10项标准主要规定和定义IP核在交付使用时的交付项与交付项的数据格式,第11项是有关IP核保护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