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视国标实施遇阻?
传标准融合出现技术困难,但该说法遭到芯片提供商一致否认 历经5年博弈,融合清华、交大两套方案的地面数字电视国标,在实施前夕再度遇阻。日前,有网络媒体报道,目前几乎还没有一个融合了清华、交大方案的芯片出来,也没有相关国标设备可测试,去年出台的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国家标准8月1日很难强制实行。
“从技术的角度而言,国标如期实行完全没有问题。”芯片生产企业和设备供应商大都否认上“芯片难产”的说法,据称,芯片厂家不仅可以生产符合“国标”的“融合芯片”,各地订单也络绎不绝,国标的推进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那么“国标”实施前夕,为什么出现两个不同的声音呢?有相关人士透露,背后原因是复杂的利益关系使然,“是标准制定者和执行者出现了矛盾。” 芯片商否认“技术难产说”
日前,网络媒体报道称,发改委日前组织了一场有关数字电视标准及手机电视标准的内部协调会,会议主要是为了协调几个部委在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方面的策略。除了认为没有新国标芯片出来,也没有见到符合国标方案的设备可供测试。按照上述说法,8月份强制实施数字电视“国标”基本无望。而推迟将使数百家广电网络公司以及彩电厂商都将受到影响,“数字奥运”战略也会受到影响。
针对这种说法,上海高清数字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总裁助理王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难以认同,他认为,芯片的批量生产之后,成本增加并不会太多,即使是部分地区在国标出台之前采用了“欧标”,涉及解调芯片的成本只占终端10%-15%左右,也不会有很大的转换压力。上海高清方面表示,8月“国标”完全可以实施,如果现在出问题,也肯定不是技术以及产业本身的问题。
随后,生产数字电视传输芯片的凌讯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首席战略官董弘也表示,符合“国标”的融合芯片已经出来了,并已经有了“样片”,下周凌讯就会正式向厂家推广。
深圳力合数字电视有限公司总裁马飞虹也告诉记者,作为一家地面数字电视发射设备和接收终端的供应商,正忙于参加全国各地广电系统的招标,目前已得到订单十几万台。“国标遇阻这个说法不知道从何而来。” 利益之争致实施遇阻
事实上,“融合芯片难产”说并非是对“国标”推进的第一次质疑,此前,国家广电总局广科院有关人士在公开场合对媒体表示,国家广电总局广科院正在进行地面数字标准的试验,这个由清华大学的DMB-T和上海交大的ADTB-T融合的标准在实施中难度相当大,主要是因为两种标准分别采用了单载波和多载波技术。此外,该人士还表示,地面数字电视目前的技术参数以及相关设备,还有产业化方面有着缺失。当时两个标准承诺的一些技术优势在试验中实现不了,这个标准是否能在8月1日正式实施暂时还不好确定。
经过多年博弈终于尘埃落定的国标,执行者广电总局认为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实施困难,主要是技术问题,而芯片生产商、设备供应商则一口咬定,“技术没有任何问题”。当中到底有什么内幕?
有不愿意具名的知情人士透露,“国标”受到指责的背后原因是复杂的利益关系使然。记者获悉,在“国标”出台之前,国家广电总局下属的广播科学研究院在2003也提出了一套多载波方案,但是在信产部和中国工程院介入后,广电总局并没有成为标准话语权的掌握者,而是扮演了执行者的角色。目前,手机电视国家标准也重演了这一幕。目前中国工程院已经介入这个标准,也有多个方案待选,并有意走向融合。广电总局则有可能再次成为标准的执行者。
“数字电视国标遇阻这个事情说不清楚。”信产部一主管数字电视人士对此事态度隐晦。而有芯片厂家则一针见血指出,“我认为这是利益团体之间造成的利益之争而已。” 国标产业化仍有序推进
数字电视地面传输国标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整个广播电视技术体系进入数字化的新阶段。那么,该标准的产业化到底如何呢?上述芯片生产商均表示,相关产业化进程并未像有关媒体报道所说的缺失,而且正按照部署积极推进。
上海高清王尧表示,上海高清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国标产业体系,目前已与一大批国内外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协助产业合作伙伴推出了近30余个不同品牌,50余类不同的数字电视地面发射、接收、测试产品。在发射端方面的产品,已经研制开发出完全符合国标的各种调制器。包括支持单载波或多载波,单载波和多载波结合的调制器都已经完成。
而上海高清在3月份的CCBN2007(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上,已经推出了符合国标的数字电视地面解调芯片HD2810A芯片。据悉,上海高清至今已经与国内外有关厂商达成了30万枚芯片的销售意向。目前,上海高清已与30余家机顶盒、数字电视整机、便携式接收机等生产企业合作生产国标终端设备。深圳力合数字电视有限公司总裁马飞虹也表示,从市场销售来看非常乐观,设备厂商的压力反而在扩充销售力量,而并不是“国标能否推进的问题。” 背景
数字电视标准原定8月实施 去年,历经多年的研发和涉及多个部门的论证,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终于在是用“清华大学标准”还是用“上海交大”标准的争论之下正式出炉。2006年8月公布的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采用了清华大学DMB-T标准和上海交大的ADTB-T标准两者融合的方案,国标委规定这一融合方案将在2007年8月1日正式实施。但是预计融合方案将增加5%-10%的设备成本。 大事记
数字电视传输标准“降生”一波三折 1990年代初
我国的一些科研院校进行了数字电视的跟踪研究; 1994年
国家标准委员会确立先制定高清晰度电视传输标准,再启动芯片、接收机产业发展的两步走战略,确立第一套标准方案; 1995年
国家科委立项并成立了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总体组,着手为中国制定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面标准; 1999年国庆前夕
对方案的硬件进行实用化改造,广播科学研究院提出单载波和多载波混合调制方式的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方案,并分别利用两套系统对国庆阅兵仪式进行了转播; 2000年初
清华大学开发了传输系统原理样机和专用收发芯片组。随后,电子科技大学提出了同步多载波扩频数字电视地面传输系统传输方案; 2001年3月
全国数字电视工作会议召开,包括清华大学在内,上海交大、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一共提出5套地面数字电视标准方案; 2002年
经过甄选,5套标准方案留下上海交大、清华大学两套方案; 2002年8月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提出一套新的多载波方案,并于2003年8月进行了该方案的首次开路广播演示; 2006年8月18日
国家标准委员正式颁布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也就是我们简称的地面数字电视标准; 2007年6月
在标准8月即将强制实行前夕,突然传国标难以在预定期间强制实行,主要原因是融合方案带来的技术问题和成本问题。 记者观察
国标实施需各方共同努力 “牺牲小家,成全大家”,一直是我们民族倡导的无私精神之一,无论是在制定数字电视国标、手机数字电视国标甚至更多领域的国家标准上,这一精神都至关重要。
实际上,倡导自主知识产权,无非是为了民族产业在业界取得话语权。国家制定数字电视国标的初衷,就是希望中国的企业能够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数字电视时代掌握最终的主动权,而不至于被动挨打。同时可以带动国内相关的芯片、接收机、电视机等行业的开发,打造一个超过上万亿的大产业链条。
另外,标准的意义也在于使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形成壁垒,增加与国外企业谈判的筹码。几年前我国DVD产业遭遇专利大军压顶,最终备受打击的无奈场面是我们必须记住的教训。在数字电视领域,各种专利的纷繁复杂程度远远高于DVD产品,涉及的数量甚至高达十几倍。拥有了自己自主知识产权的传输标准,就能在未来面临谈判时有应对的筹码,不至于全面陷入被动。
数字电视标准的制定到标准的推行过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利益纠葛不可避免。不过无论如何,“以大局为重”的思想必须贯彻到各部门领导人的方针政策中,支持自主标准的推进,这不仅是企业和行业的问题,也是民族产业对外竞争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