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标准《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丙酮、异丙醇和正丁醇检验》(GB/T
42430-2023)正式发布,将于2024年3月1日起实施。酒精检测“金标准”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如今提档升级,其发布得到了广泛关注。无论是因为交通事故、酒后肇事、非正常死亡或健康因素接受酒精检测时,检测结果都将更为准确和公正。
作为此项国标的起草人,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法医毒物化学研究室主任法医师刘伟说:“技术标准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演进的过程。国家标准的沿袭和变革,不仅旨在进一步进行统一与规范,更致力于提高其普遍适用性。”
那么,国标中酒精检测的原理是什么?如何确保结果的科学、严谨和准确?刘伟解释,相较于之前的公共安全行业标准,此次国家标准一大改进在于扩展了酒精检测的方法。原行业
标准仅依赖于气相色谱分析,而国家标准增加了色谱与质谱的联用技术,不仅增加了定性的判断手段,更扩大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和应用领域,让检测结果更具科学性。
“尤其在刑事侦查领域,犯罪嫌疑人血液或尿液样本通常具有复杂的化学成分,例如酒精、毒品、药品等等,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可以从结构信息的角度,对化合物进行分析和鉴别。不同种类化合物的定性有助于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模式,比如是否处于酒精或毒药物等的影响下,这些证据线索在实践中往往会发挥关键作用。”刘伟表示。
国标还明确了“双柱系统”的刚性要求。因为不同化合物在一种性质的色谱柱上可能呈现相同的保留时间,由此可能会导致结果误判。
刘伟曾受理过一起重大交通事故的司法鉴定,人证物证均表明那位肇事的驾驶员没有喝酒,唯独酒精检测结果显示其血液中含有一定浓度的“乙醇”。办案机关将血样送到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进行重新鉴定。在采用两种不同性质的色谱柱进行检测后,刘伟发现,这名驾驶员血样中含有的“乙醇”成分其实是一种名为七氟烷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在某种色谱柱上的色谱行为与“乙醇”相似,但在另一种性质的色谱柱上就会“原形毕露”。
原来,这位驾驶员遭遇车祸后进行了开颅手术,麻醉药品之一就是七氟烷。这个案件的鉴定凸显了双柱检测的重要性。“尤其是驾驶员的酒精检测,鉴定结果影响极大,即使是万分之一的误判概率,对于当事人而言都是灭顶之灾,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避免误判导致的悲剧发生。”刘伟说。
准确是公正的前提,准确性对于酒精检测,对于司法鉴定至关重要,鉴定质量更是如此。刘伟表示,样品管理是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长期以来,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对于样品采取的是“双样”管理模式。一份样品用于当次实践,另一份则封存,供复核用。这样的机制确保了鉴定的程序规范,从而保障了鉴定结果的准确和公正。
标准研制中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对前人工作的继承,也是对未来的探索。从1995年酒精检测的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开始,涉及道路交通中酒驾、毒驾等的地方标准、部颁技术规范、行业
标准,一直到今天的国标,司鉴院一直是参与者、引领者。刘伟说:“从样品的采集、保存,到检测、分析,再到最后的数据解读,酒精检测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着明晰的规范。它不是束缚,而是引导。让我们知道,在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应该如何保持客观和公正,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寻找答案。这一路上,我们要坚守底线,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准。”
相关链接:GB/T 42430-2023《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丙酮、异丙醇和正丁醇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