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0日从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获悉,该所海洋碳汇团队在蓝色碳汇评估技术方面获得重要进展,建立了一套中国近海超微型浮游植物丰度数据库,并探索开发了一种揭示海洋超微型浮游植物固碳量的新的科学评估技术方法。
近日,在国家海洋局公布的14项海洋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当中,青能所获得立项将牵头编制《蓝色碳汇调查监测与计量技术规程:超微型浮游植物》,服务于我国蓝色碳汇和海洋低碳经济发展。
据青能所海洋碳汇团队负责人张永雨研究员介绍,海洋在固定大气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为推动蓝色碳汇发展,我国科学家前期自发成立了全国海洋碳汇联盟和中国未来海洋联合会,并适时推出了中国蓝碳计划。
据了解,地球上人类呼吸所需的氧气,一半是来自于海洋,而且主要来自超微型浮游植物光合固碳与放氧作用。
超微型浮游植物包括原绿球藻、聚球藻、超微型真核藻类等类群,它们是海洋中丰度最高、生物量最大的光合自养生物,大洋寡营养海域总固碳量的80%以上是由超微型浮游植物所贡献。
超微型浮游植物固碳量的研究与科学计量对于揭示和评估海洋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因研究技术和方法所限,关于海洋超微型浮游植物固碳量的认识仅来自于少数海域,难以实现海洋中大范围尺度的调查评估。
青能所海洋碳汇团队目前建立了一套中国近海超微型浮游植物丰度数据库,通过研究典型近海与大洋环境中超微型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环境调控机制,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海洋超微型浮游植物固碳量评估方法。
该方法结合海洋航次调查、数学模型构建、有机碳定性定量等技术,以及固碳趋势对海洋不同深度光辐射的反应等不同参数,实现了海洋中超微型浮游植物的固碳量的科学估量。
团队梁彦韬博士以渤海湾为例,估算得出渤海超微型浮游植物年固碳量约150万吨。该研究将服务于中国蓝碳计划,并为将来全球尺度上海洋超微型浮游植物固碳量的调查监测与计量评估标准技术体系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