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市质监局组织邀请山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山西省品牌与标准化建设促进会、山西大学旅游学院等有关单位专家在省城太原对高平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山西晋宝绿珍餐饮有限公司等单位起草的《高平十大碗制作规范》地方标准进行了初审。初审会由晋城市质监局副局长王瑞新主持,省质监局标准化处处长刘瑾、调研员李付军、副调研员张青出席了会议。
初审会上,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该地方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该标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符合国务院《关于深化标准化改革》中关于地方标准制定的精神,内容较完善,结构合理,标准的编写符合GB/T
1.1的要求,该规范对更好地传承保护和推广民间美食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会专家对标准中的术语定义、原料要求、制作工艺、上菜流程等方面提出了修改意见,建议借鉴国内外品牌餐饮的标准化规范,保证标准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高平“十大碗”历史悠久,相传与神农炎帝有关,后世百姓为了表达对神农炎帝的感恩之情献祭食物,高平十大碗从而逐渐演变而来。也有学者认为是高平老百姓为了祭奠公元前262年在高平(古称长平)发生的长平之战中被秦国大将白起坑杀的四十万赵国将士,设下筵席祭祀英灵,恰逢天降大雨将献供淋上了雨水,长平水席由此演变而来,也就是如今的高平十大碗。高平十大碗共10道。一碗一味道,犹如南北大菜系列,但餐具不用盘而用碗,碗中之菜也可称“汤”,素有“碗汤菜”之说。“高平十大碗”又名“长平水席”,
经历代改革,“十大碗”流传在高平市各地,成了迎宾送客,男婚女嫁,生日寿辰等红白喜事的待客筵席,流行千年经久不衰,为现存世最早、最系统的中华美食,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由于受到川、粤、豫等外来菜系的冲击,本土菜系市场逐渐萎缩,出现了手艺荒废、技术失传的现象。为了保护传统美食的技艺传承,2016年以来,市质监局大力实施“标准化+传统产业”提升行动计划,并先行先试,向省质监局申报了《阳城八八筵席制作规范》《阳城泡麦枣糕制作规范》《高平十大碗制作规范》等3项地方标准。按照陈家富局长提出的“突出重点,紧盯前沿,保护传统”的标准化改革发展工作思路,王瑞新带领标准化科人员外出学习考察,多次深入阳城县、高平市调研论证,与当地技艺传承人探讨学习交流,广泛征求意见,帮促阳城、高平完成了《阳城八八筵席制作规范》《阳城泡麦面枣糕制作规范》《高平十大碗制作规范(讨论稿)》编制工作。目前,《阳城八八筵席制作规范》《阳城泡麦面枣糕制作规范》2个山西省地方标准已由山西省质监局正式批准发布实施。
“十三五”时期,我市将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特色传统产业传承保护,紧盯手工业、餐饮业等传统技艺,发挥标准化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传统产业经营方式向规范化、标准化转变,向连锁化、品牌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