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PM2.5和臭氧纳入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回应了公众的关切,也顺应了环境保护发展的大趋势。从PM10到PM2.5,对环境管理来讲是一个巨大的跨越,对社会发展来讲是一个显著的进步。由于环境标准对污染防治、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发展布局等具有引导、倒逼作用,新标准将会给环境管理目标、污染防治方式等带来重大变化。 首先是新标准体现了环保以人为本的理念。防治污染的目的就是要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们身心健康。国内外的科学研究表明,细颗粒污染物会进入人的肺部,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远比粗颗粒污染物大。环保工作的着力点是要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升相关环境标准即是重要手段之一。此次标准的修订具有标志性意义,环境标准不仅要体现控制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意图,而且还要进一步保护人体健康,一些环境标准将逐渐向健康卫生标准靠近,环保目标与健康目标开始走向协同管理。 其次是环境管理将从以污染物控制为核心向以质量标准考核为核心过渡。控制污染是手段,改善环境质量则是目的,环境保护能否得民心,根本在于环境质量有没有改善。"十一五"以来,全国各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污染减排行动,其目标指向就是通过消化增量、削减存量,来减轻污染负荷,再现蓝天碧水。实施新标准,表明我们不仅要治理一次污染物,还要治理以二次污染物为主的复合污染。新标准有助于治污减排向深层次推进,有利于污染控制与环境质量改善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三,污染治理方式将从点源的、局部地区的治理转向为区域联防联控。PM2.5表面上看是细颗粒污染物,其实很大一部分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挥发性有机物等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的,控制PM2.5以及臭氧污染,必须从控制这些气态污染物着手。由于空气中的污染物可以向周边漂移扩散,PM2.5和臭氧属于区域性污染,单靠一个地方治理难以见效,只有区域内的城市群联合治污才能见效。 第四,新标准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公众对政府以及环保的信任度。最近几年,由于灰霾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城市灰蒙蒙的,难见天日;同时,环境监测数据却显示空气质量良好,与公众的感官印象相差很大,引起了普遍的质疑。虽然多年来各地在控制PM10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灰霾天气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控制粗颗粒污染物的效果,城市的形象、公众对环保的满意度都因此打了折扣。最近,北京地区连日出现了灰霾天气,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热议。美国大使馆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布了自己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一些环保组织也在自己搞监测。虽然他们的检测方法未必科学,但是这种行为本身说明了人们对现在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不满意、对环保监测数据不信任。新标准有助于公众与政府及环保部门建立信任关系,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作为地方政府来说,执行新的标准,犹如运动员跳高比赛,标杆提高了,跳过去的难度也增加了,这是一个新的挑战。同时,现在以PM10为主要评价指标,一年的蓝天数很多,如果以新标准来评价空气质量,蓝天数很可能会减少,成绩单必然不好看,环保的政绩也会受到影响,这无疑会给地方政府及环保部门带来巨大压力。但是,我们要认识到,目前空气污染物中,PM10和PM2.5已各占50%左右,要想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体健康,控制PM2.5势在必行。同时,我们更要认识到,环境保护不是"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更不是数字游戏,只有水真的干净了,空气真的清新了,才能赢得口碑。 推进新标准的实施,不仅是环保要求,也是政治要求。各地政府及环保等相关部门需要理性地认识、理解实施新标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地适应新标准的要求,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采取污染控制措施,为新标准的正式实施做好充分准备。一些城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尽早试行新标准,为新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