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和EMC也想成为海量存储标准工作委员会的正式会员,但稍有些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8月14日,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海量存储标准工作委员会(简称海标委)在北京正式成立,这是我国网络存储领域第一个标准化工作组织。该组织会员以浪潮、同有等国内存储厂商为主,另有全国各地的高校及科研院所11家,IBM、EMC等国外厂商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了会议。至此,国内存储产业不仅有了第一个国产标准组织,也让国内厂商有了自己的“标准俱乐部”。 民族存储产业的“标准俱乐部” 海标委的介绍资料中还提到:海量存储标准工作委员会是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内从事海量存储领域标准研究与制定工作的分支机构,接受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企业协会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而海标委的上级单位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其性质是由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各有关部门、各地区企、事业单位,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技术组织,广大标准化工作者和科技人员自愿组成的行业性团体,属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因此,通观海标委及其上级单位的性质,是属于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监督管理的自发性组织社会团体。而从海标委的工作任务中可以看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围绕海量存储领域内的标准体系,适时提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制(修)定计划建议,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下达的计划,按照标准制(修)定程序展开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制(修)定工作。” 在知道了海标委的主体是国内存储厂商,以及其工作任务之后,那么“婉拒”IBM、EMC这样的国际竞争对手也就顺理成章了。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指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标准化已经成为参与竞争者保持竞争力,攫取更多利益的一种工具。而此次海标委的成立,正是国内存储厂商联手抗击国际厂商,并试图利用标准利器,为国内厂商在诸强林立的存储产业争取一席之地的方法。 标准化:无奈而必须的选择 为什么说是无奈和必须?笔者将从国际存储发展大环境和国内存储厂商自身状况来论述这个主题。 从国际发展来看,由于既得利益集团把持着世界主要存储技术和市场份额,存储行业充满了排他性。同时,为了生存发展,国内存储厂商又必须选择一条出路。此前,国内厂商尝试了多种方式,但话语权的缺失,最终都难如所愿。据浪潮存储事业部总经理张海涛介绍,国内存储厂商为了加强自身竞争力并推动国内存储产业的发展,很早就想参与到国际存储产业技术发展的大潮流之中,也曾经多次与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存储组织(如SNIA)等进行接触,希望成为会员,但由于种种原因,困难重重。因此,所谓“求人不如求己”,国内厂商也只有靠自己这一条路。 此外,从国内存储厂商自身实力来看,似乎也只能从标准上找出路。 套用“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技术、一流企业做标准”这句老话,国内存储厂商要想找到出路,也只有标准化这一条可循,这和企业是否一流毫无关系。 首先,以当今用户需求衡量,光做产品早已变得不入流,所以想做大自然不能走这条路。第二,国内存储产业由于缺乏创新,技术又是其最大的软肋,加之国际厂商的专利壁垒,技术这条路也是长路漫漫。第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信息网络安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或正在制定诸如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为国内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规定了不同程度的防护措施,为我国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保驾护航,也为IT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而随着存储在用户整个IT架构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用户对于存储产品及其相关技术解决方案的需求也必将与日俱增,国内存储厂商完全可以借助政策的扶持,通过制定相关标准,占领特定应用领域的市场份额。 再者,从市场发展趋势来看,经过多年发展,存储已经成为IT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成为关乎国家信息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与此同时,中国存储市场的规模已经突破百亿,其产业经济的价值也日益凸显。2008年,国内存储容量已经达到244PB,用户对于存储的需求已经从被动的数据存储转变为主动寻求存储解决方案,从而带来巨大的商机。但是中国存储产业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对于核心技术的把握能力较为薄弱。而形成这种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中国存储产业在标准制定领域话语权的缺失。因此,国内厂商要想利用用户需求的变化而抓住发展机遇,一定要系统考虑标准化的问题。 这既是无奈之举,也是国内存储厂商的必须要走的一条发展之路。 (另外想说一句,上述那句衡量企业是否一流的话在今天来看已经过时。除了刚才说的做产品早已不入流之外,当今真正的一流企业也早已挑出标准的窠臼,个人认为应该是:三流企业做技术,二流企业做标准,一流企业玩意识形态。什么叫意识形态,就是潜移默化地对用户进行熏陶,并且让用户一往无前心甘情愿为此付出。当然,中国的存储产业离此境界还甚远。) 标准化的用武之地 明确了要走的路,那么我们是否能够持续、健康地走下去? 相比于其他产业,存储原本就是一个标准缺失的行当。而在国内存储市场份额中,国外品牌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拥有相当广泛的用户基础,其掌握的很多专利技术也已经成为不是标准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国产的标准化组织能够在整个产业中释放出多少能量呢?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冯丹建议,海标委应该从设备级、系统级、互联协议级和存储软件级这四个层次出发,制定相关标准。如设备级的磁盘阵列通用规范,系统级的SAN、网络管理和能耗测量规范,互联协议级的FC、ISCSI、Infiniband等方面的规范,存储软件级的备份恢复等等。 同时,要想使整个产业健康发展,必须避免单从厂商利益出发,应该构建一个系统的标准化体系。正如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阎冠和在,海标委成立大会上所说:“标准本身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将标准转变为生产力。” 总之,对于国内存储产业来说,标准化不一定是最佳选择,是通过多年艰苦发展,摸索出的一条前行之路,这条路上尽管有很多挫折与无奈,但也应该是一条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工标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