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23日,河南省许昌市某茶叶公司销售人员在介绍“二龙戏珠”茶墙。这面茶高1.96米,长2.3米,厚0.16米,由298公斤云南普洱茶凝固雕制而成。 新华社发(牛书培 摄) 2006年8月29日在安徽淮北一茶行里拍摄的带有生肖猪图案的普洱茶饼。新华社发(王文 摄) 普洱茶国家标准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规定普洱茶必须以云南普洱、西双版纳等11个州市规定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 标准既出,立即引起业界和社会舆论的激烈争议——据此标准,普洱茶仅限云南生产,即使采用同样的原料和加工工艺,其他地区产的就不能叫普洱茶,如此国家标准是否有“地方保护”之嫌?经历爆炒之后骤然冷却的普洱茶产业,能否借国家标准的出台,走上健康规范发展的回暖之路? “鱼龙混杂”的普洱茶行业,终于有了权威的国家标准 近年来备受关注和争议的普洱茶,终于有了一个权威的国家标准。记者从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获悉,自12月1日起,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颁布的《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正式实施。 据此国家标准,普洱茶必须是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而按照国家质检总局今年5月发布的公告,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是云南普洱、西双版纳、临沧、昆明、大理等11个州市所属的639个乡镇。 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陈百炼解读说,国家标准实施后,生产普洱茶必须使用云南特定茶叶作原料,且必须在云南特定地区生产,否则就不能称为普洱茶。业内人士期待,国家标准能给“鱼龙混杂”的普洱茶行业带来规范。 事实上,要求出台普洱茶国家标准的呼声由来已久。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名茶,普洱茶近年来在商家大力炒作下“迅速蹿红”,一度在昆明、广州、北京等地茶叶市场占据统治地位,随着名气和身价暴涨,市场上假冒品牌和粗制滥造的普洱茶大量涌现,严重影响了普洱茶的形象和产业健康发展。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应出台具有强制性的国家标准,从源头把好质量关。 如今普洱茶“泡沫”已经破灭,产业步入理性调整期,国家标准似乎有点姗姗来迟。尽管如此,云南普洱茶业界还是表示出普遍的欢迎态度。云南大益茶叶集团总裁助理邓增永表示:“国家标准的实施,将有利于提升普洱茶产品质量,规范行业秩序,提高普洱茶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普洱茶仅限云南产,国家标准是否有“地方保护”之嫌? 11月下旬在广州举办的国际茶叶博览会,是茶界最重要的盛会之一。云南省政府在此次茶博会上,向各地茶商介绍了普洱茶国家标准。当地媒体报道称,许多广东茶商对新的国家标准纷纷质疑,认为涉嫌地方保护。 一位广东茶商指出:“广东也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普洱茶的熟茶(人工发酵的茶)制作方法本来就是广东发明的,现在却规定只有云南产的才叫普洱茶,这明显就是垄断!”还有茶界人士提出,普洱茶本身是一个共用的茶叶品种,不受限于地理范围,目前制定的标准只能是云南普洱茶标准,不应是普遍的普洱茶标准,否则将不利于整个普洱茶产业的发展。 针对“地方保护”的质疑,云南省质监局标准化处处长何崇寿回应说,普洱茶国家标准最关键的是必须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用其他茶叶做的当然不能叫普洱茶,这一点茶商并无异议。至于必须在云南生产,既然广东产的普洱茶也是用云南茶叶作原料,那何不在原产地加工后再运到广东销售?而且在原产地加工使“拼配”其他茶叶的可能性更小。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茶办主任彭哲认为,“普洱茶熟茶制作方法由广东发明”的说法并不确切,熟茶制作的确学习了广东方面的一些工艺,但并不是完全照搬。他还介绍,普洱茶并不是传统六大茶类(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中的一种,而是因产地得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云南省茶业办公室主任杨善禧表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它既是产地标志,又是质量标志,也是一种知识产权,许多地理标志产品都有国家标准,这并非普洱茶独创,也并非云南独创。 爆炒之后骤然冷却,国家标准能否促普洱茶产业“回暖”? 尽管对国家标准存在争议,茶商们还是有着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国家标准的出台,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处于“寒冬”中的普洱茶产业“回暖”? 人们对普洱茶曾经的火爆程度还记忆犹新。“越陈越香”、“能喝的古董”等概念的炒作,“天价拍卖”、“马帮贡茶万里行”等活动的造势,使普洱茶成为各路炒家和投资者竞相追逐的“香饽饽”,价格一路飙升,某品牌普洱茶的普通款一件(约30公斤)从7000多元暴涨到2万多元。这种繁荣景象从去年5月起急转直下,大量游资撤走,泡沫破灭,价格暴跌,整个普洱茶产业似乎在一夜之间进入“寒冬”。往日的昆明雄达茶城等茶叶市场车水马龙,如今变得冷冷清清,以至于原来靠搬运普洱茶为生的人力车夫,也不得不另谋生计。 人们反思发现,没有从源头把好质量关,导致产品鱼龙混杂,是影响普洱茶形象和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忽视销售终端建设,不注重培育消费者,没有解决品饮便利化等问题,也是普洱茶产业陷于困境的重要教训。 “痛定思痛,我们认为促进普洱茶产业健康发展,重点要抓好两件事。”彭哲对记者说,“第一,是把茶做好;第二,是把茶卖好。”把茶做好,要求对普洱茶的生产质量加强监管;把茶卖好,就要求重视渠道和终端建设,培养普洱茶的消费者,使普洱茶能被人喝掉,毕竟收藏只是普洱茶的一个附加价值。 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副院长周红杰认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短期内普洱茶产业“回暖”是不可能的,但从长远来看“回暖”是大势所趋。国家标准的出台,无疑是普洱茶产业的一大幸事,它为普洱茶产业走上健康规范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杨善禧表示,国家标准对普洱茶生产的原料、种植基地、生产技术规程等都有明确规定,这对提高普洱茶质量很有好处,下一步将要制定管理办法、加强技术培训,使国家标准真正起到规范行业秩序、提升产品质量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