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采用国际标准工作会议上,国家标准委提出“要使我国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常任理事国”。
与国际标准接轨,已经成为“中国标准”今后的发展目标:今年年底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要达到75%;到“十一五”末,我国标准总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采用国际标准比例达到85%;到2020年,我国标准的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采用国际标准比例达到90%以上。
对中国服装业来说,国内标准离国际还有多远?
国际标准采标率不足50%
“我国服装标准和国际接轨程度并不是很高,目前的采标率大概是百分之二、三十”,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许鉴告诉记者,“今年服装行业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应该会有所提高,但想超过50%还是有困难。”
许鉴介绍,我国和国外的标准体系不同,在我国,产品标准主要是由国家和行业制定的,而国外主要是由企业制定的。我国的标准是否要和国际接轨,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来讲,对行业发展有利的就采用,比如安全方面的标准;有的国际标准我们就没必要采用,比如号型标准:东西方人种存在天然差异,号型标准无法也没必要统一。
选择标准要根据国情和行业特点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国家服装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常务副主任唐湘涛表示:“今年年底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要达到75%,这一目标的提出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形象。但是,服装行业的国际标准采标率到底多少合适,要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定。”
唐湘涛分析,就服装行业来说,国内市场分很多层次,城市消费者对服装质量的要求高,农村相对偏低;城市里的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也有高低之分。对低收入人群制定过高的服装标准,会提高成本,反而是一种浪费。制定标准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唐湘涛介绍,和国际标准相比,国内的服装标准往往分为很多类别,制定的过细。而发达国家的服装标准往往覆盖的范围更广,会将整个服装作为一个大类别来规范。标准制定过细虽然感觉更规范,但是也容易受到限制。某些服装类别销量不是特别大,没必要单独制定标准,但是放到哪一个服装标准中却都不合适,这种情况会让企业很为难。
“服装标准的制定要顺其自然,不能要求各个行业的国际采标率都一样”,唐湘涛认为,标准在实行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调研,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才可以推广。现在有些标准制定的不太符合市场需求,推行时会受到阻碍。因此,采用国际标准要符合中国国情和行业特点。低标准和高标准产品都有各自的市场,合理的标准既要让产品合格又要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对接国际重在参与
通过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不仅是中国接轨国际标准的“捷径”,更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争取了话语权。
不久前,《ISO 207432007 抗菌整理纺织品的抗菌性能测定》和《ISO 221962007 塑料制品表面抗菌性能评价方法》两项ISO抗菌国际标准正式发布,这让全国卫生产业协会抗菌产业分会(以下简称抗菌协会)专职副秘书长卢凯民长舒了一口气——因为抗菌协会的努力,使中国成为这两项ISO抗菌国际标准的重要参与制定国。
卢凯民向记者表示:“两项国际标准的发布,可以很好的解决此前因为各国抗菌标准的不同而导致的国际贸易不平衡的状况。”
据介绍,早在2002年,抗菌协会就与日本抗菌制品技术协议会建立了直接联系并开展了密切的国际交流。在日方向ISO提出制定ISO国际抗菌标准之后,在抗菌协会的努力下,2004年8月,中国抗菌ISO工作组专家正式参与了由日本抗菌技术协议会提交申请的ISO抗菌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