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污染示意图
太湖排污达标标准有望提高
法制网无锡6月3日电:“提高太湖排污达标的标准将很快提上议事日程,同时将加快‘引江济太’工程,加大对生活污水处理力度。”江苏省无锡市市长毛小平今天对记者说。
“实现达标排放后水质为何还在恶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目前达标排放的标准定得很低,从工厂排污口和污水处理厂出来的,仍然是劣于五类的污水。”中国工程院院士徐乾清说。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目前,那些所谓已经“达标”可以合法向河道、湖泊排放的废水,如果按1∶9以上的比例用洁净水来稀释后,纳污水体才能够勉强达到地面三类水的标准。但现在太湖流域的水体,哪里有这样的好水来释污?结果是污水加污水,只能是脏上加脏。
“沉积在湖体淤泥里的有机物和有害金属元素不加以清除,很难彻底改善水质。”无锡市环保局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坦言。
“事件的发生使存在的问题集中暴露,将大力推动我们治理太湖的决心。”毛小平向记者表示。
“蓝藻技术处理取得决定性进展,无锡市民将重新用上清洁水。”6月3日早晨,江苏省无锡市的张女士一看到电视里播放的新闻,便马上奔到自家的水龙头前。
拧开接上一碗,又是看又是闻,还用手指蘸了一点儿,放到嘴里尝了尝。“好像没有臭味了。可我还是放心不下,给家人做早点时,用的还是桶装纯净水。”张女士对记者说。不过,自从太湖蓝藻引发饮用水危机后,第一次从水龙头里接到无色无味的清水,张女士还是兴奋不已。
记者来到解放西路的几家饭店,服务员告诉记者,近几天用餐的客人明显减少,饭店一天要用掉桶装纯净水三十多桶。而沿街的很多宾馆,“客房暂停”的告示也还没有摘。
“谁也没有预料到,年年会爆发的太湖蓝藻今年来得这么厉害、这么突然,并迅速演化成一场威胁几百万市民生活用水的严重危机。守着太湖却没有水喝,无锡发展得够好了,政府要那么多GDP干什么,是关心民生的时候了。”一位公务员抱怨道。
就在3日下午,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份报告称:6月2日上午8时至10时,对无锡市中桥、贡湖、充山、锡东自来水厂的出厂水水质进行了取样检测,结果显示出厂水水质均达到饮用水标准。威胁两百多万市民饮用水安全的危机初步得到了缓解。
但据专家介绍,随着未来几个月气温升高,太湖蓝藻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水源地水质污染在短期内还难以得到根本遏制。“不知道下一次爆发会在什么时候!”一些市民向记者道出忧虑。
事件回顾
无锡陷入饮用水危机
自5月28日起,因气候因素等影响,太湖流域高温少雨,水位偏低,使无锡太湖的梅梁湖等湖湾,比往年提前两个多月出现了大规模蓝藻现象。
5月28日,无锡市委市政府迅速启动了太湖蓝藻治理的紧急预案,水利部太湖局紧急启用常熟水利枢纽泵站从长江实施应急调水。
5月29日,无锡市区居民自来水臭味严重,引发了无锡市有史以来因太湖蓝藻爆发导致的最大规模的供水危机。
5月30日,根据水利部的要求,太湖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无锡市人民政府紧急会商,最大限度地加大望虞河引江入湖水量,在当天下午还拆除了管杜山围堰,并协调常州武进港水利枢纽关闸挡污,加大了江阴沿江水闸泵站引长江水力度,共计调引长江清水超过3.67亿立方米,入湖超过1.9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市面上的桶装纯净水价格疯长,有的卖到35元一桶,很多地方出现了水荒。
5月31日至6月1日凌晨,无锡市气象局发射了共计15枚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弹,27小时内湖区雨量平均超过23毫米,大大缓解了水源地水质进一步恶化的压力。
在政府的干预下,很多水果店、棋牌室、理发店门口开始卖水了,但瓶装矿泉水价格涨了近一倍。
6月1日晚8时,无锡市太湖蓝藻应急指挥部传出消息,蓝藻技术处理经实验后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无锡市民有望在未来几天重新用上清洁水。目前,恢复正常供水的初步目标已经实现,无锡房管部门也通知全市小区物业打开水箱放空存水。
不治根本
污水加污水脏上加脏
按照事件发生之后无锡市政府对公众的解释:这是一次“水生态灾害”。
危机发生后,无锡市在几天内几乎是全城动员,面对危机。那么,这次饮用水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据了解,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给太湖带来了沉重的环境污染压力,太湖流域范围的各类河湖水体,隔三岔五地变黑、变红、变黄,太湖水体和沿湖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太湖的水环境问题,一直是无锡市民心中的隐痛,日复一日,挥之不去。
据了解,就在爆发这次严重危机之前,无锡市政府治理太湖水环境的工作,从来没有停歇,各种有关治理蓝藻的研讨会、论证会、达标排放行动,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近几年共搬迁、关闭了沿湖企业48家,退渔还湖3282亩。”无锡市环保局法规处长高叶青对记者说,“但是,引起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是氮、磷的含量,这些污染源大部分由生活污水带来,在水体和湖底淤泥的含量都很高,不容易清除。”
当记者问到为何不能及时清淤时,高叶青说:“面积太大,理论上讲应该,但这样的工程要花多少钱啊!太湖这么大,可不是西湖啊!”
“实际上,对水体进行清淤,是解决问题的直接途径。”一位环保局的负责人对记者坦言,“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农村为了养鱼每年冬天要抽干河道里的水,农民们都下河床挑淤泥。但是现在,农民都进城打工去了,养鱼的都进了开挖出的鱼塘,自然形成的河流湖泊多少年都没有彻底清理了,沉积在湖体淤泥里的有机物和有害金属元素不加以清除,很难彻底改善水质。”
同时,在湖区受到严重污染的淤泥不能“痛下决心”治理的情况下,沿湖的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却仍然在日复一日地向太湖排放,考验着湖体的承受能力。
太湖流域管理局原总工程师黄宣伟说:“那些所谓已经‘达标’了可以合法向河道、湖泊排放的废水,如果按1∶9以上比例用洁净水稀释后,纳污水体才能够勉强达到地面三类水的标准,也就是达到了合格的地表水标准。但现在太湖流域的水体,哪里有这样的好水来释污?污水加污水,只能是脏上加脏。”
“按现在的城乡排污量和达标排放的标准治理太湖,太湖流域的水永远达不到清洁地面水的要求。实现达标排放后水质为何还在恶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目前达标排放的标准定得很低,从工厂排污口和污水处理厂出来的,仍然是劣于五类的污水。”中国工程院院士徐乾清说。
据了解,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了解了无锡蓝藻事件后强调,要以铁腕治理“三废”,太湖和周边地区除小化工企业要坚决实施关停并转外,还要实行更严格的区域环保制度,提高太湖周边地区的环保标准,并通过立法来强制执行,要加快建设更多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坚决把农业污染特别是畜禽养殖污染减少到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提高太湖排污达标的标准将很快提上议事日程,同时将加快‘引江济太’工程,加大对生活污水处理力度,这次事件的发生,将大力推动我们治理太湖的决心。”无锡市市长毛小平向记者表示。
本报无锡6月3日电
记者手记
太湖蓝藻爆发或许不完全是坏事
经历了这一次水危机之痛,我们应当认识到,因环境污染导致的生态危机和饮用水水质恶化引发的公共危机仅仅只有一步之遥。
超标准排污、围湖造田、网箱养殖、生活污水无节制排放,在“GDP政绩观”麻木、放任污染行为和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一个个重病缠身的河流湖泊一再承受着极限。
久负盛名的“八百里洞庭”从全盛时期的6000平方公里到解放初期的4350平方公里,再到2005年的2840平方公里,洞庭湖面积急剧萎缩。“围湖造田”等人为原因是“主凶”。
鄱阳湖同样受伤不轻,2000多公里的湖岸线曾减少了近一半,水域面积也曾由1954年的5100平方公里一度缩小至3900平方公里。巢湖全湖总体已经呈中度富营养状态。西半湖呈重度富营养状态,东半湖呈轻度富营养状态,而重富营养化的主要水域距合肥市、巢湖市较近,尤以合肥市饮用水源所在地最为严重。
滇池水质自1988年以来基本为5类、劣5类。在入湖污染总量构成中,城市生活污染仍占主要地位,占入湖总量的52%至74%,在环保部门已监测的19条入湖河流中,90%以上的河道水质均为劣5类,湖水属重度富营养状态。
根据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据,在2005年监测的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满足2类水质的湖(库)只有2个,仅占7%;3类水质的湖(库)6个,占21%;4类水质的湖(库)3个,占11%;5类水质的湖(库)5个,占18%;劣5类水质湖(库)竟达12个,占43%,被污染的湖(库)高达72%。
治理水污染,靠什么?也许很多人都会回答:“靠法制。”
我国有水污染防治法,而且刑法“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将境外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罪”等规定都很详尽,但由于目前对公民提起环境损害诉讼的支持不够,具体表现在对哪些部门应当成为被诉主体规定不够,对相关部门所应承担的环境公害救济责任规定不够,相关处罚程序制度建立不到位,种种“不够”,显然难以适应目前复杂的环境治理的要求。
因此,在完善法律和严格执法方面,我们的确有很多事情要做。
无锡太湖的此次蓝藻爆发,或许不完全是件坏事。至少,在环境污染不重拳治理就会演化成影响社会稳定、人民生活的公共安全危害的这一认识上,可谓给我们敲了一声洪亮的“警钟”,如果再不警醒,那么我们就有理由问:
下一个蓝藻大规模爆发的湖泊是哪个?
下一个出现饮用水危机的城市又是哪个?
但愿这样的危机,在未来的时间内,越来越少,越来越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