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址将由“行政区名称+区片名称+道路名称+编号”和“行政区名称+区片名称+编号”两种编排方式构成
本报在近日的地名规划系列报道中报道了深圳市规划部门正在草拟《深圳市地名管理条例》及编制《深圳地名总体规划》,对深圳市的地名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规范。 深圳市城市规划研究院地名规划项目组负责人吴晓莉介绍说,《深圳市地名管理条例》及《深圳地名总体规划》草案中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着重推出了“标准地址”构成的新理念。“标准地址”将由“行政区名称+区片名称+道路名称+编号”和“行政区名称+区片名称+编号”两种新的门牌号编排方式构成。并依此两种方法形成和推广标准地址形式,以有效提升地名的指位效率。
据介绍,目前全国普遍推行的“标准地址”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某某路、二是某某号,比如说,规划大厦的标准地址就是“红荔路8009号”。这种方式对沿主要街道的大型建筑进行编码比较合适,比如说“上海市南京路1号”人们就很容易找到。但这种编排方式在深圳有问题,对于道路较长,或等级较低以及一些城中村项目的编码却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容易形成编码过长(如××路××××号等)或因不邻路而难以编号的问题。拿规划大厦为例,红荔路那么长,有谁知道八千零九号在哪里?再比如,住在景田片区的人可能知道“新闻路”在哪里,可家住罗湖的恐怕就很难找到“新闻路10号”在什么位置了。再比如,大多城中村中的私宅根本就不邻路,怎么编号码?
为解决这一问题,上述两份文件草案在标准地址构成中借鉴日本东京和法国巴黎的标准地址构成模式引进了“区片”的概念。区片分为“街区”和“街坊”两级。吴晓莉说:“我们注意到,由于约定俗成的缘故,深圳形成了许多指向明确的片区地名,比如说‘香蜜湖、八卦岭、梅林、车工庙’,我们设想将这些约定俗成的较大范围的区域的名称定义为‘街区’名称,在标准地名中加入这些名称,就能迅速地将地址缩小到一个规模不大的区域,有利于识别。比如说前面所说的‘新闻路10号’许多人不知道在哪里,但如果说‘景田南新闻路10号’,就起码能帮助人们迅速缩小找寻的范围;再比如,‘红荔西路8009’号人们不易找,但如果说‘香蜜湖街区红荔西路8009号’就容易找得多。”
规划还将引入“街坊”概念。吴晓莉举例说:“我们把‘华强北’定义为一个街区,但这个’街区‘的范围很大,规划将对它进行细分,再将它分为数个‘街坊’,进一步缩小地名的指位范围。”
在记者看到的作为《深圳市地名管理条例》草案附属文件的《深圳市地名命名、更名、注销规则》(草案)中对于“街区”和“街坊”的划分这样写道:“区片应主要依据自然边界、行政界限及道路边界,并结合城市功能分区进行划分。区片分为街区和街坊两级。街区的规模一般为1平方公里-2平方公里。街坊的规模一般为20公顷-50公顷。街区以汉字命名,应结合当地历史、地理和人文特色,照顾居民原有使用习惯,并尽量有计划地使用老地名和历史地名命名。街坊应则主要依据城市次干路及以下等级的道路边界和自然地域(河流、山脉等)边界,并参照社区居委会辖区范围边界等进行划分。”区片名称确定后,有关部门将通过媒体宣传,设立标志牌、出版大比例尺分幅地图等形式推广区片名称的使用。
不过,鉴于目前一些约定俗成的区片名称所指的区域并没有严格的边界,吴晓莉介绍说:“我们将在深圳地名总体规划中对此进行详细的界定。区片划分拟以城市管理网格为基础,结合现状特点和规划功能,以街区和街坊两级的形式在全市范围内划定;区片名称的确定重点考虑我市具有保留价值的老地名和群众喜闻乐见的现状地名。”
吴晓莉说:“这种做法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其目的是为了构建深圳完整的地名体系,实现‘唯一而准确的地址’的目标,最大可能地明确地名的指位。”不过,她强调,这种加入区片名称的地名编排方式并不排斥过去通用的“路名+编号”方式,“我们设想,深圳将建立两种互为补充的门牌号编排方式:一是以针对成片开发的住宅区、工业区及城中村等为主,以‘区片名+号码’的方式对建筑物进行编号;二是针对沿街的非居住建筑,保留‘道路名称+号码’的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