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公司创品牌,三流公司忙生产,四流公司搞销售,五流公司拼价格。这段顺口溜简要说明了企业竞争格局的发展变化,也表明了标准战略的重要性。可以说,目前,全球的竞争已经从质量竞争经由技术竞争上升到标准竞争的层面。而在我国,明胶空心胶囊业作为医药保健行业中一个很小的子行业也已经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少企业积极参与制定协会标准,力图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净化行业。
9月26日,由中国医药包装协会组织胶囊专业委员会负责起草的“明胶空心胶囊”协会标准,经审定会审定完毕,予以发布,自即日起执行。对这一标准,中国医药包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蔡弘评价说,和国家标准这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强制标准相比,协会标准虽然不具有强制性,只是一种推荐性标准,但可以作为国家标准的有益补充,在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面所做的规定,有利于供需双方的共同利益,也能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而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行业主流企业的积极参与值得肯定。
▲过去:苦等标准出台
在过去两个世纪中,两节式明胶胶囊经不断改进,已成为经典的药物剂型载体。由于胶囊能把味苦或者刺激性大的药粉按剂量包装,便于吞服,很受消费者欢迎,现在,在世界各地的药店和保健品商店中,胶囊几乎无所不在。根据2005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医药保健市场对空心胶囊的年需求总量超过1000亿粒。专家预测,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递增。
由于准入门槛低,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驱动下,各地争相上马胶囊生产企业。最多的时候,仅浙江新昌一个县就有300余家胶囊企业。市场一度陷入低价、无序竞争的局面,并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经过多年的整顿、淘汰、整合,目前国内尚有130余家空心胶囊生产企业,全自动机制胶囊和半自动或手工生产的胶囊在市场上各占据半壁江山。在我国,从手工空心胶囊的出现算起,空心胶囊业的发展历史也不过半个世纪;而第一个相关标准直到1982年才出现,是由卫生部颁布的《空心胶囊标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我国开始自行生产机制空心胶囊,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胶囊行业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背景之下,国家标准GB13731-92《药用明胶硬胶囊》于1992年问世了。到了2000年,空心胶囊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胶囊行业的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业内外也都认可了这一标准。但是,在那之后,本应和胶囊行业踏着同一节奏共舞的标准制定工作却因为种种原因,处于停滞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没有收录空心胶囊这一品种,而计划将其归入药品辅料类另行发布。2006年,国家药典委对社会公布了“关于对《中国药典》2005年版2006增补本附录内容征求意见的通知”,提出了“二部增补本拟增订辅料”,其中就包含了“药用明胶硬胶囊壳”。对于这一通知,部分企业反应积极,其中就包括中国医药包装协会空心胶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青岛益青药用胶囊有限公司。该公司董事长张世德回忆说,他们曾用邮件的形式发去自己的修改意见,后又专程赶往北京与相关专家面谈,“但是,很可惜,这个增补本至今未见正式发布”。
张世德的急迫心理不难理解,正是由于2000年版药典标准中各项指标比较陈旧,同时缺少一些重要指标,如铬的含量,在质量可控性等方面已不能适应行业发展要求。 以脆碎度为例,2000年版药典标准中规定,取50粒胶囊,逐粒放入直立的玻璃管中,然后将圆柱形砝码从玻璃管口处自由落下,破裂的胶囊不得超过15粒。张世德说:“这样的标准显然过于宽松了。”
制定标准就是为了促进行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改善生产技术,太过宽松的标准恐怕难以起到提高产品质量,提升行业整体水平的作用。“在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下,如果标准太过宽松,市场竞争将更不理性,市场行为更不规范。”苏州胶囊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正达说。的确,标准落后于行业发展的水平使得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尴尬境地。一家胶囊企业负责人透露,他们也曾对个别制药企业的选择表示质疑,一家规范生产的胶囊企业为了控制温度恒定,每个月的空调电费就高达50万元,而市场上个别厂家的胶囊产品也不过50元/万粒,这么便宜的价格能保证质量吗?可是,根据相关标准,这些“便宜货”很可能是完全符合标准的,制药企业可以理直气壮地采购、使用。
“这几年来,很多胶囊企业都在苦盼标准出台。”张世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