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记者崔军强)从简陋的“电子一条街”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高新区和技术输出地,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跨越了“卖产品”“兴产业”“卖技术”三道门槛。在今天的中关村,自主研发高端技术并尽快实现产业化,已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中关村的两组数据对比耐人寻味:2006年前10个月,园区企业研发经费超过170亿元,相当于从每百元销售收入中拿出3.5元纯利润投入技术攻关;园区共卖出2万多项科研成果,进账约4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倍。
做技术领跑者,这就是中关村“敢为天下先”文化的核心。1999年中星微电子公司成立之初,几乎倾尽所有用于研发,曾被人称为“失去理智”。然而,正是这种“研发制胜”的决心,使中星微掌握了“别人不得不买的技术”,其拥有的“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成为第一款打入国际主流市场的“中国芯”,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北京、香港、美国硅谷,都有中星微的研发中心、技术支持中心,这种研发优先的制度设计为企业带来丰厚回报。“星光”芯片全球累计销量从100万枚到1000万枚用了两年多时间,从1000万枚上升到1亿枚不到3年,目前已占国际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70%。骄人业绩背后,是中星微7年研发取得7项核心技术突破,并在海内外申请了800多项专利。
在中关村,有一种说法深入人心: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专利”,只有掌握技术标准的企业才算超一流。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北京地区已有17项在研或提交提案的国际标准,并承担了2000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其中绝大多数源自中关村。
由联想等企业共同研发的“闪联”技术标准克服了驱动、端口、网络配置不兼容等难题,可以在电脑、电视机、投影仪、数码相机、手机等产品之间自动识别、无线联通,去年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接纳为正式提案。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率先在全球推出20多款采用“闪联”标准的笔记本电脑、电视机等新产品。
在巨大的研发投入支持下,一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不断在北京问世。去年中关村评选出的十大新闻中,5项与研发有关。在我国向来比较薄弱的集成电路领域,中关村企业研制的刻蚀机与离子注入机使集成电路关键装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获得跨国公司上亿元采购大单。“龙芯2号”增强型处理器芯片向意法半导体公司转让了5年技术使用许可权,成为通过收取技术许可费授权外国企业使用的核心信息技术成果。
去年中关村企业技工贸总收入突破6000亿元,同比增长约2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000家,总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650家,上市公司增加到86家,芯片设计产业和软件产业的销售收入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