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3月以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在今后一个时期要积极推进以国家标准为主体、企业标准为基础,以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为补充,重点突出、结构合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国家标准体系的建设。由此,引出了两个新的概念,一是把行业标准置于我国标准体系的补充地位;二是要发展以协会标准为主体的团体标准。
基于此,有必要对行业标准、协会标准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一、机械行业标准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
●标准数量:截止2006年10月底,机械行业标准共8460项。
●标准涉及的专业领域:按照中国标准文献分类法(CCS)类分,机械行业标准涉及18个一级类目和290个二级类目。
●标准类型分布:标准按其内容可分为基础标准、方法标准、产品标准、安全标准、环境保护标准、管理标准6个类型。机械行业标准中,基础标准比例为6.7%、方法标准为7.7%、产品标准为83%、安全标准为1%、环境保护标准为0.2%、管理标准为1.4%。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机械行业标准中,国际标准采标率为5.3%,国外先进标准采标率为6.5%。
●标准管理:机械行业标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统一管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受委托负责时常工作。
●标准制定技术机构:机械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主要由机械工业领域的全国标委会和行业标委会负责。目前,已成立全国标委会90个,行业标委会26个。
●标准出版发行:机械行业标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标准经费投入:机械行业标准制修订经费主要由企业支持。
2、主要问题
●标准制修订周期过长、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从标准项目提出到标准发布,标准的平均制修订周期为4年。
●标准标龄过长:通过对8460项机械行业标准的调查发现,2000年(含2000年)以前的标准为7165项,占总数的84.7%,1996年(含1996年)以前的标准为3383项,占总数的40%。
●标准体系结构不合理:中低档机械产品的标准偏多,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急需的关键技术标准少,如机床行业,与数控机床有关的标准不足机床标准总数的10%;在节能方面,工业设备的能效标准空白点多,用能产品(锅炉、电动机、内燃机、风机、水泵、压缩机等)的能耗限额标准缺口大;在节水方面,污水资源化、非传统水源利用方面的产品标准制定工作刚刚起步;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节约材料标准、废旧机电产品回收利用标准尚处于研究阶段。
●标准重复制定:由于标准归口管理问题,有些专业的产品标准重复制定。比如矿山机械和煤炭专用设备,标准重复制定项目不少。
●标准内容不合理:不少标准内容过多地规定了产品的生产过程、工艺流程,或产品的外型、尺寸、规格等技术要求(主要是产品标准),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和技术创新构成障碍,不利于技术进步。部分产品标准中规定了检验指标,但却没有检验方法标准,或者有了检验方法标准,又缺乏产品标准中规定的检验指标,给标准实施带来困难。
●标准自主技术含量不高:一方面大量标准中的技术数据和指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国外标准、产品样本,缺乏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缺乏专有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大量的先进制造技术成果没有及时纳入标准,或者机械产品已应用了先进制造技术成果,但对应的标准没有及时修订。
3、原因分析
●标准化意识淡薄。标准化工作主体错位,没有充分认识到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应以企业为主体,是一种市场行为,而不是政府的行政行为;没有充分认识到标准本质上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标准化工作涉及到社会各层面、各利益主体,标准应充分反映各方的意见,兼顾到各方的利益;没有充分认识到标准是市场经济有序化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国际贸易和国际技术合作的重要技术措施,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技术支撑,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标准化体制和机制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政府仍处于标准化工作的主导地位,无论是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还是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企业因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应有的积极性;标准化管理层次过多,市场需求的变化难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到标准中;缺乏标准研制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协调机制,大量的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标准;缺乏鼓励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政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企业跟踪国际标准、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动力不足。
●缺乏标准化投入机制。一方面国家公共财政对机械行业标准支持很少;另一方面缺乏标准投资利益回报机制,不能体现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化原则,形成良性循环。
二、机械行业标准地位和作用
1、机械行业标准是我国机械工业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国家层面,我国标准体系是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构成。在机械工业领域,标准体系是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构成,不包括地方标准。本文所称机械工业标准体系,仅指国家标准和机械行业标准。截止到2006年10月底,机械工业领域的国家标准有4463项,约占国家标准总数的22%;机械行业标准有8460项,约占国家发展改革委管理的工业领域行业标准总数的38%。国家标准与机械行业标准的比例约为1:2。
●机械行业标准是制定国家标准的基础。在机械工业,除采用国际标准时可以直接制定国家标准外,标准制定一般都遵循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模式。
●机械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的标准化对象、适用范围是不同的,各有分工。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标准化对象针对的是基础性、通用性、安全性标准。据有关资料统计,国家标准类型分布,产品占29.76%、方法占40.89%、基础占19.08%、管理占2.26%、安全卫生占6.96%、环保占0.61%、其他占0.45%。行业标准则是在某一行业范围内实施,标准化对象主要针对的是产品技术要求。在机械工业,产品类行业标准占83%。通过对现行的机械工业国家标准初步分析(产品类国家标准占57%),相当数量的国家标准因为标准的适用范围过小,仅限于在一个行业或部门内适用,应调整为机械行业标准。
2、振兴装备制造业需要机械行业标准
●围绕国家重点建设和主要用户行业需求,发展先进适用机械产品,对制修订机械行业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重大技术装备领域,无论是推进洁净煤发电设备、超高压直流输电设备、电力系统自动化和智能型变电设备产业化进程,还是实现特大型矿山机械本土化生产;无论是发展大型工程施工机械和新型环保机械产品,还是开发高效节能新产品,提高各类泵、风机、压缩机、阀门、制冷空调设备、空分设备、真空设备、换热设备的使用效率,都需要机械行业标准作为技术基础。
●围绕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机械行业标准制修订任务十分繁重。目前,在先进设计技术、先进成形技术、先进加工技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方面,特别是有关重大技术装备、重要基础元器件、现代农业装备环保设备、汽车制造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出现了一大批值得推广应用的成果。但这些成果的大多数没有转化成标准。标准是科学技术成果固化的表现形式,是科学技术成果扩散的平台。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实质上就是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过程。因此,以机械行业标准为载体,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实现装备制造业产业改造、升级和产品更新,任重道远。
3、机械行业标准已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在限制装备制造业长线产品生产能力,淘汰落后产品、技术和装备方面,机械行业标准作为市场准入技术门槛作用被认识。通过提高机械行业标准的技术指标进而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使落后产品不能合法进入市场,也促使落后的技术和装备应不能达到标准要求而被用户抛弃。
●在推动装备制造业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形成专业化协作、分层次竞争的产业结构方面,机械行业标准发挥了技术平台作用。因为,这种产业结构必须以技术上高度统一与广泛的协调为基础,而标准化恰是实现这种统一和协调的管理技术。
●在实现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方面,机械行业标准是有效的技术手段。制定和实施节水、节能和污染物排放机械行业标准,有助于淘汰高能耗、低效率、污染环境的产品,有助于推动清洁工业生产和发展环保产业。
三、机械行业标准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机械行业标准作用将日趋增强,并呈现下述发展趋势。
1、更加市场化
●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机械行业标准只有适应市场需求才具有生命力和有效性。机械行业标准制修订加快。
●强制性机械行业标准被取消,推荐性行业标准过渡到自愿性行业标准。
●强调标准制修订过程的公开、透明,坚持广泛参与、协商一致原则,保证标准的公正、合理。
●企业成为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的主体:行业标准的最大参与者、投入者、受益者。
2、更加高技术化
●强调基于互联网络开展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标准化管理信息化。
●标准采用装备制造业先进制造技术成果进程加快,标准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3、更加国际化
●机械行业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将不断提高。
●机械行业标准在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中的作用将不断增强。
●以机械行业标准为基础制定的国家标准进而转化为国际标准的数量将不断增加。
4、更加服务化
●重视标准的推广应用。标准是为了使用才制定的。只有让标准的用户认识标准、理解标准、使用标准,标准的作用才能发挥。
●建立机械工业标准资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标准化服务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标准在发展装备制造业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
●实现标准制定、出版、发行、培训、咨询和服务一体化,实行全方位、系统化的服务。
5、更加民间化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机械行业标准管理将由政府具体管理转变到宏观指导,中介组织的作用日益显现。
●机械行业标准管理将实行“政府宏观指导、中介组织按规定程序具体管理”的模式。
四、关于协会标准的思考
1、协会基本情况
根据“按行业组织、按行业管理、按行业规划”的原则,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组建行业协会。90年代,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撤并工业部门,又相继发展了一批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发展到今天,已具有相当规模。
●数量及分类:目前,工商领域全国性协会共有362个,其中,面向行业的、综合性的协会15个,如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面向某一特定行业,服务于某一类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专业性协会273个,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家电协会等。其他性质协会74个,如标准化协会、工艺协会、质量协会、安全卫生协会等。
●体制定位:政府负责宏观经济调控,企业自主经营,行业协会在其中间,实行自律性行业管理。
●性质:行业协会是非营利性、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属于经济类的社团法人,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中介服务组织。
●人员状况:对273个专业性协会分析,大多数协会专职人员不到10人,少数规模的为30~50人,有的只有1~2人。人员构成:综合性的协会,多为机构改革分流人员;专业性协会、其他性质协会,企业借调人员,或由政府、企业、科研单位人员和社会招聘人员综合组成。
●主要功能:协会的固有功能,主要是自律性行业管理功能、代表会员企业利益和合法权益的功能、协调行业与企业关系和维护健康的竞争秩序的功能;政府委托的功能;协会参与的功能。
●运行情况:工作有特色、有成效的约占五分之一;工作按部就班、成效不够显著的占五分之三;组织不健全、名存实亡的近五分之一。
●主要问题:法制不健全,协会性质、地位、职能不明确,关系不顺;政社不分家,行政色彩较浓;结构不合理,协会层次偏多,部门分割,重复交叉;经费困难,工作人员待遇和社会保障不到位,影响协会生存和发展;内部组织机构不合理,机制守旧,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
2、协会标准现状
●协会标准的概念:按照WTO/TBT协议对标准定义“标准是由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性的,为了通用或反复使用的目的,为产品或相关加工和生产方法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标准也可以包括或专门规定用于产品、加工或生产方法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顾名思义,由协会批准的标准即为协会标准。
●协会标准数量:协会标准尚未起步,只是个别协会(如中国标准化协会)做些探索,标准数量极少。
●协会标准地位:在我国标准体制中没有协会标准。协会标准在我国没有法律地位。根据国家标准委意见,协会标准可视为企业标准。
3、国外协会标准发展的启示
协会标准是工业化国家标准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外协会标准发展历程表明:
●协会标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协会标准只有得到市场的认可,才能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在竞争性行业领域。
●协会标准是伴随着行业协会的发展而发展。行业协会越强,协会标准作用越大,影响力越广泛。许多协会标准已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如API标准。
4、协会标准发展任重道远
协会标准是否发展,不在于人为干预,而在于市场选择。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只要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足够完善,行业协会真正做到了自立、自主、自养、自律,达到自强,发展协会标准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通过对行业协会面临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分析,近阶段发展协会标准的时机尚不成熟,把协会标准纳入我国标准体制中,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