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标网 回首页
标准分类  最新标准New!  标准公告 标准动态  标准论坛
 高级查询
帮助 | 登录 | 注册
查标准上工标网 免费查询标准最新替代作废信息
 您的位置:工标网 >> 标准动态 >> 标准新闻 >> 新闻内容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征求意见稿)


    来源: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     更新时间:2006-06-20       评论: 0

前言

    全球化、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也是中国发展和改革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加速重组,国际竞争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决定当今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地、资本和劳力等有形资本,而是取决于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国力,取决于将技术转化为标准从而取得经济收益的能力。为在国际贸易领域占据有利位置,发达国家不惜投入相当的经费和人力进行标准战略的研究,强化标准的研制,并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标准管理和运作机制。相比之下,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标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许多领域尚未建立有效的标准体系。加快标准战略的研究和实施,已经成为保障我国国家利益和产业安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正进入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标准体制和运行机制,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要求标准在现有基础上向更广泛更深入的方向推进。这是时代发展对中国标准的强烈需求,也是时代发展赋予标准战略的历史使命。确立一个高瞻远瞩而又切实可行的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研究制定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迎接全球竞争的需要,是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通过技术标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促进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联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其必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

    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就必须首先对标准本身的理论问题以及标准的外在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就必须跟踪研究国际、国外标准化活动的发展趋势,就必须全面分析我国标准化工作的现有基础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理论研究和现状分析的成果,确定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的最终目标和实施办法。

    经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得出,技术标准可以对生产活动进行有效的规范,可以为科技与产业化搭建桥梁,为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提供支撑,为促进贸易和统一市场创造条件,为国际竞争提供手段,为实践以人为本提供支持。而要发挥标准的作用,则需要建立适应市场的标准体制,需要标准与法规的有机结合,需要科技水平的支撑,需要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动,并需要提高全社会的标准意识。

    通过对我国标准化工作的背景和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标准化主体的日益成熟为标准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我国的标准化工作也还存在着标准严重落后和滞后、标准制定与市场需求脱节等一系列问题,我国的标准化工作还面临来自法律法规、标准观念、标准体制和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体系脱节等方面的既有障碍,这些都直接制约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亟待在现有基础上加以调整和完善。

    在理论研究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战略管理理论为工具,研究确立了中国技术标准战略的整体架构,包括战略的总目标和分目标,为达到战略目标所应完成的战略任务,以及战略实施的具体策略和政策建议等。

    总体战略目标:打造“中国标准”。即,全面实施中国技术标准战略,通过市场的引导、政府的推动,充分发挥协会和企业等各层面的作用,“打造”适应市场的,技术领先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竞争力的“中国标准”,进而强力提升中国标准的国际地位,提高中国标准的国际影响。

    具体战略目标: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标准体系;为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提供适用的重要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化领域中一支重要力量。

    战略任务:构建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标准化体制;促进科学技术成果有效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形成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的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标准;争取在国际标准中更多地反映中国技术。

    实施策略:技术标准体制转型策略;技术标准和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策略;国际标准竞争策略;重要产业的差异化策略。

    实施路径:整体推进、逐步突破。战略实施分为两个阶段:2005年~2010年为战略实施的启动期。这一时期体制调整处于准备阶段,标准和科技的协调处于建立关系阶段,而在国际标准化方面主要实施有效采用的策略。2011年~2020年为战略实施的推进完善期。这一时期标准体制逐步调整,直到转型完毕;建立起标准与科技的交互衔接平台和协调机制;在国际标准化方面,在推进实质参与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重点突破的局面。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以解决围绕标准的问题为切入点,以满足国内外科技、经济和社会环境变化对标准的需求为目的。事实上,无论是对标准的理论研究和现状分析,还是对标准战略的规划和展望,都是基于一个统一的判断:即,标准战略不是孤立的单元、它不是就标准谈标准,而是将标准融入到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宏大体系中考虑问题。标准战略不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对策研究,而是更高的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标准战略的实施不仅与标准化本身的改革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与市场化的进程、科技的发展、政府的推动等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标准化战略的实施,不仅要理顺标准化的内部机制,还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联动机制,激励不同领域的利益主体形成一致行动。标准战略的实施不但追求标准化体制的自我完善,而且旨在以标准战略为契机,以提升标准的技术含量、增强标准的国际竞争力为手段,实现打造“中国标准”的最终目标。

第一部分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背景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过程,已经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技术标准将发挥不可替代的技术基础作用。为了完成时代赋予技术标准的这一历史使命,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统筹考虑中国的标准化工作,因势利导,克服障碍,实现技术标准的跨越式发展。

    一、时代呼唤中国标准

    经济全球化既为发展中的中国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融入全球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我国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同时,这对中国的技术标准提出了新的需求。

    (一)经济全球化需要具有竞争力的中国标准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贸易全球化、制造过程的全球化、科技创新体系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之势。国际贸易组织(WTO)中的重要多边协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SPS)》,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游戏规则。国家之间传统的关税壁垒逐步打破,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则逐渐提升。

    由于国家之间的关税壁垒已经被逐步打破,非贸易技术壁垒正成为当今各国保护本国市场普遍采取的形式。非贸易技术壁垒是指一国以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的一些技术性措施。这些措施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的障碍。据统计,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约占非关税壁垒的10%~30%;到了90年代末,这一比例已上升到45%左右。

    由于各种技术、环境、卫生、劳工等方面的标准已经成为非关税壁垒中的主要措施,因此,标准的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焦点。发达国家纷纷以技术标准,尤其是涉及国家安全、人身健康、环境保护的技术标准为依据,采用由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设置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强化其经济和技术在国际中的竞争地位,致使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的挑战。

    发达国家采用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已经成为长期制约我国出口发展的最大障碍,使我国相当数量的传统优势产品甚至退出国外市场。我国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还没有形成对我国产品的有效保护措施,一些国内产品已经面临国外产品的冲击,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和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国外贸易技术壁垒和我国技术标准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正在成为影响我国更多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意味着关税壁垒、进口许可证、配额限制等措施和一些保护性政策,都将随着过渡期的结束而被取消,预示着我国必将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直接参与全球经济竞争。这种客观形势,对技术标准提出了两方面的需求:一是如何充分利用WTO相关协议,在遵守国际规则的同时,打造中国标准,构筑符合正当目标的贸易技术性措施,合理保护国内市场,抵御国外产品和技术的冲击,掌握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和主动权。二是如何符合WTO/TBT的相应要求。在我国正式加入WTO的法律文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的第13条第2款中,我国政府承诺:“中国应自加入时起,使所有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符合《贸易技术壁垒协议(TBT)》。”这一承诺要求我们要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全面审视我国的标准化体制对WTO规则和全球经济的适应性,使我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符合WTO的规则。

    (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市场导向的中国标准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也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不断扩大的过程。随着市场配置资源方式不断扩大,标准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技术依据,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标准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主要的技术基础之一,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效果又受到经济体制、社会环境的制约。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标准发挥的作用范围不同,作用的方式也不同。我国目前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市场化的主要内容就是把过去大量由计划方式配置的资源转由市场配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各种研究表明,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我国市场化水平已大幅度提高。因此,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标准也必须尽快做出调整,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标准体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在逐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与我国技术标准落后、滞后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综合表现为我国技术标准市场适应性不强,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出现对技术标准的强烈需求,因此,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标准体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高水平的中国标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恶化、污染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低、能源紧缺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需要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根据我国技术发展现状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技术标准,提高我国技术标准的总体水平。为此,需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标准体系,在我国能够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域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我国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域应该按照企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和“多数利益方同意的原则”制定技术标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国技术标准也将不断发展,最终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成为国家技术制度和经济秩序的有效组成部分,也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必将促进大量科技成果的涌现,而科技成果要想迅速转化为产业的竞争力,迫切需要标准的支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的科技水平、人们的生活质量都将极大地提高,人们也将更加关注安全、健康、环保以及资源合理利用等问题。这些都要求技术标准与之相适应,要进一步使科研工作与技术标准研制工作相协调,提高技术标准本身的科技含量,增加标准自身的竞争力,使之真正成为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

    为了使我国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高水平的技术标准的支撑,而技术标准总体水平的提高牵涉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从战略的高度统筹设计、安排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

    二、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现实基础

    中国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健康、高速发展,科技能力不断提高,标准化主体日益成熟,标准化工作也取得长足发展,这些为制定和实施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实现技术标准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03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1.67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据预测,2020年前,我国的GDP将保持6.5%-8%的增长率,2020年我国的GDP总量将达到4万亿美元,人均GDP为3000美元,跃居到世界第三位,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形成的巨大国内市场,这也为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我国科技工作的发展环境取得极大地改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逐步提高。

    在十六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继续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抓紧制定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抓紧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及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继续深化科技改革,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发明创造,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报告还强调指出,“要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和吸引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急需人才,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和干成事业创造良好条件。”由此可见,我国政府所倡导的科技政策表明了国家对科技工作和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这不仅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指明了具体的方向,而且为科研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得到持续增长。2003年,我国全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5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2005年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例将提高到1.5%以上;到2020年全社会R&D占GDP比例将达到2.5%。科技竞争力总体水平将进入世界前5名,位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之后(目前我国名列第11位)。优势的领域,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水平的提高,是产生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标准的基础,与较高科技水平协调产生的中国标准才能真正起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由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我国的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等重要产业正在为国民经济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并且在国际竞争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一举成为国际公认的制造业大国。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家电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602亿元,完成利润总额91亿元,总资产规模达到2086亿元;医药行业总资产规模为4298亿元,2003年的总产值中化学药品占58%,中药占28%;汽车产业2003年共生产汽车444.37万辆,销售汽车439.08万辆,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5.20%和 34.21%,已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由一个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第一支柱产业,到200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88万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4%,对国民经济增长9.1个百分点中的贡献达到0.64%。200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折合2200-2300亿美元,排在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位。

    科技研发环境的改善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产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技术标准的基础。我国科技能力的逐步增强,人力资源优势的日益明显,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都为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实施营造了有利条件。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还不是技术创新和制定技术标准的引领者。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的细化和竞争的加剧,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以核心技术为龙头,以技术标准为手段,从占据产业链的单个环节到主导产业的发展,形成完整的技术产业链条,从而实现我国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

    (三)标准化主体日益成熟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凡是通过市场机制能够很好解决的问题,政府就应放手让市场去解决;而通过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则必须负起责任。因此,政府职能将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真正交给企业,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和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标准化管理体制创新提供了条件,“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要求把“标准是管理企业的工具”改变为“标准是服务企业的工具”,要求将政府直接管理和运作标准逐步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来管理。这种变革对我国标准化管理体制主动适应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0年底,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二十一世纪,我国将通过公司制这种有效组织形式实现现代企业制度,并通过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促进经营机制的转换,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民营经济体系,民营经济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我国发展趋势及世界潮流来看,民营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将产生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虽然我国目前完全由企业自发成立的协会还不多,但是,行业协会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同行业的企业间,为了避免过度竞争,维护共同利益、进行自我协调、自我约束,并向政府反映共同要求而自愿组成的社会经济团体。随着市场化运作的逐渐成熟,标准也将成为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服务企业的一个重要工具,成为其生存发展的基本手段。随着行业协会角色的逐步清晰和明确,其作为“第三部门”的力量必将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而不断发展壮大。

    市场经济是一个依靠多元主体发挥作用的经济机制,各层次、各种类和各功能的社会经济组织都应参与进来。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中介组织迅速发展壮大,为我国标准化主体的培育、产生提供了现实基础。但是,还应该认识到我国标准化主体的作用发挥也存在很多的困难,例如,行业协会的发展,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问题,相关的法律制约等。

    (四)标准化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就十分重视标准化事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在中央技术管理局设置了标准规格处,专门负责工业生产和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建立了企业标准和部门标准。1956年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设立了标准局,进一步加强了标准化工作。1963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标准化工作会议,确定32个研究院、所和设计单位为国家标准化核心机构,使标准化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推进。1978年国务院颁布《工业二十三条》时,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不久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并成立了国家标准总局,又一次强化了标准化工作。1988年7月,在原国家标准局、国家计量局基础上组建了国家技术监督局,同年1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使标准化工作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正式纳入了法制轨道。这些历史沿革清楚地表明,我国的标准化事业,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国的技术标准体系、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管理,相关部委、地方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的标准管理体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有关部委、地方标准化研究机构构成的标准研究系统;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形成的标准化工作体制,到2003年底,我国已有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47个。有一大批专家从事标准化工作,仅技术委员会就有27000多名专家参与工作。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标准从无到有,从工业生产领域拓展到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管理等各个领域。截止到2003年底,国家标准已经达到20906项,形成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的四层次标准体制。

 【返回新闻首页】【关闭窗口】【发表评论(0条)
 
相关新闻
·关于下达2006年煤炭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 ·油井管技术及标准化国际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二
·信息产业部发布22项通信行业标准的通知[2 ·掌握标准才能把握市场
·油标委秘书处二届三次秘书长办公会议召开 ·组建电力行业联合循环发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征
·国际标准化组织钟表技术委员会工作组会议将在 ·信息产业部发布47项通信行业标准的通知[2
·IEC 2006年5月下旬颁布的 ·关于召开《钢拉杆》国家标准审定会的通知
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册>>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的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推荐资讯
·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关于发布《四川省公共信用信.. ·川渝区域地方标准公告〔2023〕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公技监〔2024〕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公技监〔2024〕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公技监〔2024〕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公技监〔2024〕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公技监〔2024〕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公技监〔2024〕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公技监〔2024〕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公技监〔2024〕4..
热点新闻
国家铁路局修订《铁路旅客车站设计规范
《轨道车 重型轨道车》等7项铁路国家
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31项国家计量技
《标准轨距铁路限界 第1部分:机车车
国家铁路局修订《铁路旅客车站设计规范
国家铁路局发布两批铁路行业技术标准
《机车车辆空气调节系统 第1部分:术
国家铁路局发布《铁路隧道运营通风设计
气象行业标准《作物病害气象等级预报方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2
图片新闻

生活家电全面升级 标准助力门槛提高

数码相机有效像素国家标准近期出台

慕思助《软体床》标准看齐世界水平

新《电梯技术条件》国家标准于3月1日
专题新闻
· 思念三鲜水饺惊现病原菌
· 2011世界标准日专题-国际标准树立
· 天宫一号倒计时将实现首次空间对接
· 依据四项指标 严打“地沟油”
· 月饼出现双向标准 深陷枧水之困
· 名牌运动服含毒 可致性早熟
· 血燕亚硝酸盐严重超标
· “化学酱油”专题 酱油再遭质疑门
· 肯德基醇豆浆遭质疑
· 染色馒头泛滥 食品标准空白多
· 雀巢等知名婴儿食品陷入安全门
· 节能灯不合格 标准门槛低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合作伙伴 - 使用条款
QQ:1197428036 992023608 有问题? 联系在线客服
Copyright © 工标网 2005-2023,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