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院长张宇春近日在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上说,只有承担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才能真正掌握国际标准制修订的主动权,才能从国际标准的追随者转变为主导者。
2005年,我国钢产量突破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31%,这是我国钢产量连续10年成为世界第一。正是在10年前,我国承担了ISO/TC17/SC17即国际标准化组织钢技术委员会盘条与钢丝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
张宇春回顾道,10年来,盘条与钢丝分技术委员会主导了16项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涉及盘条与钢丝的基础、产品、试验方法等方面的标准,目前已有9项发布实施,7项正在工作中。第一批国际标准花了6年的时间,直到2001年才出版。为了得到技术委员会成员国尤其是日本、德国和法国等钢铁强国专家的认可,秘书处先后在中国、日本、法国、德国等7个国家召开9次会议,并在每次会议后组织专家到会议主办国的盘条与钢丝生产企业参观,促进了各国专家间的技术交流。
在我国2005年产出的3亿多吨钢中,盘条占1/5,达到6051万吨,比2004年增加20.6%。2005年我国进口盘条68万吨,比2004年减少18.7%;出口盘条320万吨,比2004年增加33.1%。而1993年,我国进口盘条达到1071万吨,当时,我国生产的盘条不仅在产量上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而且生产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质量差。正是由于我国承担了秘书处的工作,许多钢铁企业获取了国际标准的最新进程,积极改进技术和工艺,所以标准实施后,我国钢铁企业很快适应了国际市场对盘条与钢丝产品的需求。同时,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工作,也有利于我国钢铁产业的其他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以占我国钢铁产量85%的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为例,由于我国及时采用了国际标准,给我国这两类钢产品的生产、质量和应用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