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并、提升、技改……经过一系列“猛药”整治,我市船舶行业综合实力大大提高。然而,随着今年10月1日开始,我国第一部船舶业准入标准——《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的即将实施,温州造船业又面临一场新的“大考”。温州船舶业能否顺利通过这场考试,需要全市各职能部门和船舶制造企业的共同努力。
温州网讯 6日,温州市政府召集经贸、海洋、港航、海事、水利、土地、国税等职能部门,协商共议,迎接“大考”。
扬帆远航,民资造船蓬勃发展
船舶业被称为“面向海洋的装备制造业”,是技术、资金、劳动力密集的产业。近年来,由于国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国际造船业正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而在我国,大船厂加紧提升船舶建造级别,逐步放弃小吨位船舶的订单,温州等地的民营中小船厂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商机。
由于市场需求旺盛,我市乐清一带的民资造船热迅速升温,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温州船舶业的生产能力也因此不断扩大,船舶档次也不断提升。市政协经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吴朝骞说,由于具备良好的产业集聚度和产业规模,温州被规划为全省船舶制造工业基地之一,船舶业也被我市列为带动我市产业升级的先导产业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从建造300吨的钢质船开始起步,90年代开始生产2000至5000吨级的散货船及油轮,我市船舶业到目前已可建造2.3万吨散货船和1.2万吨油轮,国内和国际订单也纷至沓来。
航程曲折,整治质量重塑形象
然而,高速发展中的我市造船业,曾因部分企业不重质量而损坏了声誉。2005年初,乐清船舶制造企业连续发生三起新建船舶质量事故,给我市船舶工业质量敲响了警钟。
船舶制造质量问题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市港航部门制定了全国第一个低质量船舶整治标准《温州市船舶制造企业整治评估标准》。通过整治,原来的54家船舶制造企业,有21家通过了评估,剩下的或被淘汰、关闭,或被兼并。
随后两年的低质量船舶专项治理中,我市先后投入6.2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船舶工业技术改造,提高了造船质量。今年2月顺利通过国家四部委的验收,重新树立了温州造船工业的良好形象。
“航标”出台,温州船舶面临大考
刚刚拨开云雾见明月的温州造船业,近日又面临一场大考。我国第一部船舶业准入标准——《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将于今年10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对船舶生产企业规定了通用要求、管理要求、人员要求、计量检测要求、生产设施要求和生产设备要求等六大要素。
业内人士称,标准中对我市船舶业考验最大的是,二级Ⅰ类一般船舶生产企业的岸线长度应不少于350米、占地面积不低于8万平方米,并且需要提供生产用地权属(所有权或使用权)证明。
温州造船业能否通过这场“大考”?市政协课题组于近期开展了专题调研。吴朝骞介绍,根据实地调研结果,以乐清为例,当地的18家船舶企业,有17家都还没有办理海域使用的相关手续。分析原因,市经济建设规划院院长王钢表示,我市船舶制造业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以后,企业在不清楚海域确权法规和审批程序的情况下,擅自进行违法填海行为,相关职能部门至今未依法作出处理,因此无法办理海域使用权证。市政协课题组认为,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影响我市船舶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拨正航向,政府助推明天更好
据温州港航局统计,目前我市船舶业国际订单就有68亿元,近期内产值达到100亿元至200亿元,这将对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临港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昨天召开的市船舶工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上,副市长孟建新表示:“接下来,我市造船业将加快推进新标准的贯彻实施,市政府将对我市船舶业从整治规范转变到扶持发展的轨道上来。”
调整规划布局,为我市船舶业发展腾出更大的空间是扶持造船企业举措之一。我市将在《船舶工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落实各地船舶业发展的规划岸线、陆域用地等,尽快启用乐清南乐南塘的约3.2公里岸线、2000多亩土地,引进落实一大批重大项目。同时要及时帮助船舶制造企业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此外,要集约利用岸线资源,推进现代造船模式,提高生产效率,缩短造船周期。下一步,我市将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对积极推进现代造船模式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支持我市造船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