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霄回答每一个问题的时候,用词都很谨慎,他告诉记者,希望能够把这个很专业的问题解释得通俗一些,让更多的人去理解,而不是引起又一轮的争端。“其实网上虽然炒得很厉害,但真正懂得文档格式标准的人微乎其微。”
确实,在记者的大量采访中,几乎没有人能够把这个标准的方方面面理解清楚,甚至包括一些软件专业人士。唯一能说清楚的就是这场战争的双方。但双方又各执一词,说法出入很大。
整体来看,这是一场很有价值的战争。
虽然双方的说法出入很大,而且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一场战争的真相,但这场战争无疑使得中国人对标准有了更强的意识。而且经过这样一场争论,中国企业更加了解了标准是怎么来的,了解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游戏规则。谁对谁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对于“标准之争”又增加了很多经验。
但这也是一场没有胜负的战争。
标准之争最终总要归结到商业利益。从商业的角度分析,这本是影响到整个软件生态的一个标准,但却只有几家办公软件厂商站出来挑战。显然,对于更多的软件企业来讲,可能没有受害,甚至有的可能还会受益,所以更多的软件企业和专家全都在静观其变。
从战术来看,挑战方的方法并不高明。挑战方打的是“民族牌”,但了解国际标准程序的都会知道,这张“民族牌”最多只会影响到中国政府这一票,而对于100个国家的投票结果几乎没有任何作用。
而这张“民族牌”这样猛烈地打出去,为难的是中国政府该如何投这一票?微软中国自从陈永正接手以来,与中国政府和中国软件企业的关系大为改善。他们在中国赚的钱更多了,同时他们对中国软件企业也确实做了不少实事。对于这样的外资企业,政府总体态度还是比较欢迎的。而被这张“民族牌”抽打之后,政府的投票会左右为难。在这一轮争论中,没有一位政府官员表态,甚至没有一位政府官员愿意对这一标准做更明确的解释。
一位分析师告诉记者,中国企业对于标准的认识够了,但方法并不好。这件事应该冷静地从商业的角度出发,而不应该一味地宣泄。确实,宣泄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倒有可能使自己陷入尴尬。
而被挑战的一方——微软,在这场战争中也很为难。微软是断然不敢应战的,如果应战就把自己放到了中国的对立面。这也就是微软为什么坚持保持沉默的原因。不仅是李志霄,记者在问到微软的其他人员的时候,所有人对这一事件都尤为谨慎。但如果不应战,就会被认为是一个做错事的孩子躲着不敢见人。
所以,在经过一段深思熟虑之后,微软终于接受了记者的这次采访。在这次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李志霄一再强调的就是:标准是共存的,并不对立,这不是中外之争。
回顾微软在中国历程,就是在批判中长大的。作为商业公司,微软总要考虑赚钱的问题。但它也知道,想赚钱就要为中国付出更多。在中国,它也努力地表现得乖些,再乖些。
现在这场争论仿佛已经进入平静期,但相信9月2日投票表决之后,还会有更热闹的争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