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替代1996年版国家塑料制品回收标准的新国标———《塑料制品的标识和标志》草案稿征求意见的工作即将结束。新国标有望于半年后正式施行。
据了解,与老国标相比,新国标进行了重大改动,其标识体系从原来单一的分类功能增强为综合标识功能。老国标只是简单地按照塑料制品的主要用料进行标志,只提出了7种常用塑料原料标志,以方便分类回收。而新国标则参照了ISO11469牶2000《塑料制品的标识和标志》的国际标准,对塑料制品所采用的包括由通用塑料、工程塑料、功能性塑料、降解塑料、抗菌塑料、回收料等塑料原料都要进行标识,并加以标志。新国标还新增了200多种塑料原料的标识和标志,增加了对食品包装用塑料、医用塑料的标识和标志要求,并特别对标志增加了功能性、补充性说明,并要求必须标出原料中回料的比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国标要求的标识图案生动形象,更具人性化。比如,一种两个方向相反的箭头的图案就代表该制品可以反复使用。类似图案只要有初级文化水平的人,就能够从这些具体而形象的标识判断出手中塑料产品的'出身'和'归宿'。这种简易明了的标识,解决了人们识别塑料材质的困难,既可促进废弃塑料分类投放及分类收集,又可节约分选归类所需的人力、物力及资金,对减轻生活垃圾的处理量、消除'白色污染'具有深远意义。
在国外,塑料制品的分类标识作用非常大。欧、美、日等国家的所有塑料生产企业都是根据ISO11469国际标准对塑料制品分类,达不到标准的塑料制品根本不允许进入市场。而在中国目前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塑料制品标识在国内外作用差别如此之大,主要原因就在于市场环境。发达国家的这类标准只需告诉企业应该怎么做,以一种统一的标识标志给企业一种运作的标准。他们有很完备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垃圾回收有详细的规定和具体的管理办法,企业如果不执行这样的标准,将会遭到严厉的处罚。
但是在中国,我们既没有相应的环保法规,也没有明确的监督部门来进行监管。因此,尽管早在1996年国家就出台了这样的标准,而且按照该标准的要求企业在产品上增加相应的标志标识需要的投入极少,在整个成本中可以忽略不计,但多年仍旧几乎没有企业执行这一标准。
从老国标的执行情况看,我们有理由担心,如果相应的环保法规不跟上,没有行之有效且严厉的惩处措施,这个新国标仍可能面临旧国标'一纸空文'的尴尬局面。
不过,有关部门仍没有失去信心。我国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食品包装和医用塑料这两类产品不允许添加回收料,但检查起来比较困难。新国标起草单位受国家环保总局的委托特别对这两类产品的标识作了相应规定,其制品标识将作为总局的执法依据,一旦发现制品实际用料与标识不符,有关执法部门将会按照相关法规严厉查处。
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了塑料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仅去年一年,国家修订实施的塑料产业标准就有《门窗框用硬聚氯乙烯(PVC)型材》等十多项标准。国家发改委年前发布的公告显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碳酸饮料瓶、硬聚氯乙烯双壁波纹管材等14项国家标准已经被批准,并将于今年6月1日起全面实施。这是近几年来国家批准塑料产业标准最多的一次。而且,更有业内专家建议,将业内一些重要标准的性质由推荐改为强制。
与此同时,来自于市场的标准化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塑料模具为例。由于我国的标准化率不高,使得模具的设计制造周期比国外长25%~40%,不但导致一些精密模具交货期延长,制造成本增加,同时也造成用户更换零部件的困难。据了解,市场对国产模具标准化率的期望值已从前两年的30%提高到今年的60%。这种期待必将通过市场需求的变化反作用于企业。
此外,标准化也是我国塑料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入场券。产品不进入标准化行列,企业就不能被国际市场所接受,就只能以来料加工等形式满足极小部分国际市场的需求。而这样我们的塑料企业就永远只能处在国际产业分工的最末端,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进入国际市场,更谈不上左右国际市场的发展。
由此来看,塑料企业接受更规范、更有力的标准化约束是在所难免的。在这个过程中,哪家企业、哪个行业对此准备更充分,在未来的市场中,他们的胜算就会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