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规范 第5部分:恢复评估 |
 |
标准编号:DB32/T 4972.5-2024 |
标准状态:现行 |
|
标准价格:0.0 元 |
客户评分:     |
|
立即购买工即可享受本标准状态变更提醒服务! |
|
|
|
|
|
本文件规定了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恢复评估的总体原则、组织框架、评估方法、资料收集、评估指标、报告撰写及报送等。
本文件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恢复评估的开展。 |
|
|
|
英文名称: |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mergency response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t event caused by infectious diseases—Part 5:Recovery assessment |
中标分类: |
医药、卫生、劳动保护>>卫生>>C50卫生综合 |
ICS分类: |
环保、保健与安全>>13.100职业安全、工业卫生 |
发布部门: |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
发布日期: |
2024-12-27 |
实施日期: |
2025-01-27
|
提出单位: |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归口单位: |
江苏省卫生健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起草单位: |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淮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镇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起草人: |
嵇红、张雪峰、徐士林、艾静、梁姝怡、王笑辰、程晓庆、李明阳、毕俊、马涛、金辉、陈立凌、高强、周印、胡建利、鲍倡俊 |
出版社: |
中国标准出版社 |
|
|
|
本文件按照 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 DB32/T 4972《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规范》的第 5 部分。DB32/T 4972 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 1 部分:监测预警;
——第 2 部分:事件报告和管理;
——第 3 部分:风险评估;
——第 4 部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第 5 部分:恢复评估;
——第 6 部分:应急消毒处置及应急人员个人防护;
——第 7 部分:媒介生物应急监测、评估与控制;
——第 8 部分: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输;
——第 9 部分:应急检测流程;
——第 10 部分:病毒类应急检测技术;
——第 11 部分:细菌类应急检测技术。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江苏省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淮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镇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嵇红、张雪峰、徐士林、艾静、梁姝怡、王笑辰、程晓庆、李明阳、毕俊、马涛、金辉、陈立凌、高强、周印、胡建利、鲍倡俊。 |
|
|
前言 Ⅲ
引言 Ⅳ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体原则 2
5 组织架构 2
6 评估方法 2
7 资料收集 2
8 评估指标 3
9 评估结论 5
10 评估报告撰写5
11 评估结果报送和应用5
附录 A(资料性) 恢复评估报告的模板框架6
参考文献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