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然气工业 钻井和采油提升设备 |
|
标准编号:GB/T 19190-2013 |
标准状态:现行 |
|
标准价格:86.0 元 |
客户评分: |
|
本标准有现货可当天发货一线城市最快隔天可到! |
|
|
|
|
|
本标准规定了钻井和采油作业适用的提升设备的设计、制造和试验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下列钻井和采油提升设备:
a) 提升滑轮;
b) 游车和游车大钩;
c) 游车与大钩的连接件;
d) 连接件和连接耳;
e) 钻井大钩;
f) 油管和抽油杆吊钩;
g) 吊环;
h) 套管、油管、钻杆和钻铤吊卡;
i) 抽油杆吊卡;
j) 旋转水龙头提环连接件;
k) 旋转水龙头;
l) 动力水龙头;
m) 动力短节;
n) 卡盘(可用作吊卡时);
o) 死绳固定器;
p) 钻柱运动补偿器;
q) 用作提升设备的方钻杆旋扣器;
r) 安装在提升设备上的压力容器和管线;
s) 安全卡瓦(可用在提升设备时);
t) 游动设备(例如游车、大钩等)的导向小车。
本标准制定了两种产品规范等级(PSLs)的要求。这两种PSL代号规定了不同等级的技术要求。
除非特别指明为PSL2,否则,第4章~第11章的所有要求均适用于PSL1。PSL2包括PSL1的所有要求以及本标准规定的附加作法。
附加要求只有当规定时才使用。附录A 给出了一些规范性的附加要求。 |
|
|
|
英文名称: |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industries—Drilling and production hoisting equipment |
替代情况: |
替代GB/T 19190-2003 |
中标分类: |
石油>>石油勘探、开发、集输设备>>E92石油钻采设备与仪器 |
ICS分类: |
石油及相关技术>>石油和天然气工业设备>>75.180.10勘探和钻采设备 |
发布部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发布日期: |
2013-12-31 |
实施日期: |
2014-10-01
|
提出单位: |
全国石油钻采设备和工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6) |
归口单位: |
全国石油钻采设备和工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96) |
主管部门: |
全国石油钻采设备和工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96) |
起草单位: |
国家油气钻井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兰石国民油井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如石机械有限公司、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江汉机械研究所、北京石油机械厂 |
起草人: |
刘红芳、蒲容春、孙娟、杨玉刚、刘宏亮、魏孔才、董辉、陈杰、尹玉刚、杜珂、谢宏峰 |
页数: |
56页 |
出版社: |
中国标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14-10-01 |
|
|
|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9190—2003《石油天然气工业 钻井和采油提升设备》,与GB/T19190—2003
的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相同设计原理”的术语和定义(见3.1.7);
———增加了“规格范围”的术语和定义(见3.1.19);
———增加了“旋转台肩式连接”的内容(见4.3.8);
———增加了“坠落物”的内容(见4.9);
———设计验证试验载荷计算时,增加了按额定载荷的大小进行计算的内容(见5.3.2.2);
———材料评定中,增加了锻件材料特殊情况下的取样方法的内容(见6.4.6);
———增加了“要求确认的过程”内容(见8.9);
———表6和表7中增加了额定载荷的规格,表8和表9中内容做了调整;
———增加了吊卡主承载件的试验要求和吊卡卡瓦材料的要求,增加了对卡瓦式吊卡调整环的验收要求,以及其他要求(见9.8.3.4、见9.8.3.6);
———将上一版附录B“导向小车”的内容纳入正文(见9.17);
———增加“后扩孔应力释放结构补充要求”(见A.7);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C“旋转台肩式连接的额定值美制单位的计算公式”;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D“本标准中规范性引用的国际文件和国外先进文件与我国文件的一致性对应关系”。
本标准采用APISpec8C:2012(第五版)《钻井和采油提升设备规范(PSL1和PSL2)》。
本标准由全国石油钻采设备和工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油气钻井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兰石国民油井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如石机械有限公司、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江汉机械研究所、北京石油机械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红芳、蒲容春、孙娟、杨玉刚、刘宏亮、魏孔才、董辉、陈杰、尹玉刚、杜珂、谢宏峰。
本标准于2003年6月首次发布,本次是第一次修订。 |
|
|
前言 Ⅴ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
3.1 术语和定义 3
3.2 缩略语 4
4 设计 5
4.1 总则 5
4.2 设计条件 5
4.3 强度分析 5
4.4 规格等级 7
4.5 接触表面半径 8
4.6 额定值 8
4.7 设计安全系数 8
4.8 剪切强度 8
4.9 坠落物 8
4.10 特定设备 9
4.11 设计文件 9
5 设计验证试验 9
5.1 总则 9
5.2 试验产品的抽样 9
5.3 试验程序 9
5.4 额定载荷的确定 10
5.5 设计验证试验程序和额定值确定的另一种方法 10
5.6 载荷试验装置 11
5.7 设计更改 11
5.8 记录 11
6 材料要求 11
6.1 总则 11
6.2 书面规范 11
6.3 力学性能 11
6.4 材料评定 12
6.5 制造 13
6.6 化学成分 15
7 焊接要求 15
7.1 概述 15
7.2 焊接评定 15
7.3 书面文件 15
7.4 焊接材料的管理 16
7.5 焊缝性能 16
7.6 PWHT 16
7.7 组焊焊缝 16
7.8 补焊 16
8 质量控制 17
8.1 总则 17
8.2 质量控制人员的资格 17
8.3 测试设备 17
8.4 特定设备和零部件的质量控制 17
8.5 尺寸检查 21
8.6 验证载荷试验 21
8.7 静水压试验 22
8.8 功能试验 22
8.9 要求确认的过程 22
9 设备 23
9.1 总则 23
9.2 提升滑轮 23
9.3 游车 24
9.4 游车与大钩的连接件 28
9.5 连接件、吊环和钻杆吊卡吊耳 28
9.6 钻井大钩 28
9.7 吊环 28
9.8 吊卡 28
9.9 水龙头 30
9.10 动力水龙头 33
9.11 动力短节 33
9.12 死绳固定器 33
9.13 钻柱运动补偿器 34
9.14 压力容器和管线 34
9.15 滚动轴承 34
9.16 用作提升设备时的安全卡瓦 34
9.17 导向小车 34
10 标志前言 Ⅴ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
3.1 术语和定义 3
3.2 缩略语 4
4 设计 5
4.1 总则 5
4.2 设计条件 5
4.3 强度分析 5
4.4 规格等级 7
4.5 接触表面半径 8
4.6 额定值 8
4.7 设计安全系数 8
4.8 剪切强度 8
4.9 坠落物 8
4.10 特定设备 9
4.11 设计文件 9
5 设计验证试验 9
5.1 总则 9
5.2 试验产品的抽样 9
5.3 试验程序 9
5.4 额定载荷的确定 10
5.5 设计验证试验程序和额定值确定的另一种方法 10
5.6 载荷试验装置 11
5.7 设计更改 11
5.8 记录 11
6 材料要求 11
6.1 总则 11
6.2 书面规范 11
6.3 力学性能 11
6.4 材料评定 12
6.5 制造 13
6.6 化学成分 15
7 焊接要求 15
7.1 概述 15
7.2 焊接评定 15
7.3 书面文件 15
7.4 焊接材料的管理 16
7.5 焊缝性能 16
7.6 PWHT 16
7.7 组焊焊缝 16
7.8 补焊 16
8 质量控制 17
8.1 总则 17
8.2 质量控制人员的资格 17
8.3 测试设备 17
8.4 特定设备和零部件的质量控制 17
8.5 尺寸检查 21
8.6 验证载荷试验 21
8.7 静水压试验 22
8.8 功能试验 22
8.9 要求确认的过程 22
9 设备 23
9.1 总则 23
9.2 提升滑轮 23
9.3 游车 24
9.4 游车与大钩的连接件 28
9.5 连接件、吊环和钻杆吊卡吊耳 28
9.6 钻井大钩 28
9.7 吊环 28
9.8 吊卡 28
9.9 水龙头 30
9.10 动力水龙头 33
9.11 动力短节 33
9.12 死绳固定器 33
9.13 钻柱运动补偿器 34
9.14 压力容器和管线 34
9.15 滚动轴承 34
9.16 用作提升设备时的安全卡瓦 34
9.17 导向小车 34
10 标志 36
10.1 产品标志 36
10.2 额定值标志 36
10.3 组合设备标志 36
10.4 构件的可追溯性 37
10.5 出厂编号 37
10.6 标志方法 37
11 文件 37
11.1 总则 37
11.2 需由制造厂保存的文件 37
11.3 设备携带的随机文件 38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附加要求 39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热处理设备的评定 41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旋转台肩式连接的额定值计算公式(美制单位) 43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中规范性引用的国际文件和国外先进文件与我国文件的
一致性对应关系 44
参考文献 45 36
10.1 产品标志 36
10.2 额定值标志 36
10.3 组合设备标志 36
10.4 构件的可追溯性 37
10.5 出厂编号 37
10.6 标志方法 37
11 文件 37
11.1 总则 37
11.2 需由制造厂保存的文件 37
11.3 设备携带的随机文件 38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附加要求 39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热处理设备的评定 41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旋转台肩式连接的额定值计算公式(美制单位) 43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中规范性引用的国际文件和国外先进文件与我国文件的
一致性对应关系 44
参考文献 45 |
|
|
|
|